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铁还原脱氮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饮用水中硝酸盐(NO3-)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为了去除水溶液中NO3-,在实验室制得纳米铁颗粒。它的粒径为20~40 nm,比表面积(BET)为49.16 m2/g。本研究通过批实验考察了纳米铁对NO3-还原脱氮动力学性质和影响NO3-脱氮快慢的主要因素,如反应pH、纳米铁投加量和NO3-起始浓度。实验结果表明,pH越低越有利于NO 3-还原。在一定范围内,NO 3-还原速率随纳米铁投加量增加而增大,而随NO 3-起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反应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面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是纳米铁对NO3-脱氮的主要去除机理。纳米铁对NO3-还原过程中可能反应的途径进行了讨论,NO3-还原产物取决于反应条件。在本研究条件下,纳米铁对NO3-脱氮的最终产物主要为NH4+-N而不是N2,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频地波雷达可以提供沿岸大面积海表流的观测,但单个地波雷达只能提供径向流观测。本研究发展了一套二维变分(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ethod, 2DVAR)数据融合方法,将台湾海峡海域的地波雷达径向流数据与ROMS (Regional Ocean Model System)模式输出结果进行融合,得到一套较好的融合产品。结果显示,融合产品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相较于模式输出与雷达径向流的平均相对误差由9.70%降低至1.54%。为进一步检验融合方法,设计了两种独立样本试验。试验一将雷达径向流按空间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使用雷达融合样本与模式输出进行融合,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相较于模式输出由0.41 m/s降低至0.19 m/s。试验二将雷达径向流和模式输出在空间上都均匀划分为融合样本与独立样本,对两种数据的融合样本进行融合,使用TC (Triple Collocation)方法估计模式输出、雷达观测与融合结果的误差方差,此时融合结果的平均误差方差最小,且其误差方差相对于独立的雷达径向流与模式输出在远岸处有明显减小。以上结果都表明融合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海流,证明了2DVAR方法融合海表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研究者在探讨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降解及修复过程中,缺乏简便有效的手段对化合物的降解动态进行定量研究。前人尝试用投加实验、对比采用降解措施前后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模型计算等方法研究PAHs的降解过程,其结果常互相矛盾,或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的实际环境。本文应用单体碳同位素技术对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植物降解过程进行定量表征,采集了某地农田表土作为供试土壤,选择玉米作为供试作物,开展了作物对土壤中PAHs降解及消除过程的研究。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培养所用的玉米原始土及分4批收集的空白土、根际土、非根际土样品中16种PAHs的浓度总和(∑PAHs)平均分别为380.8 ng/g、(281.5±34.7) ng/g、(272.2±11.6) ng/g和(299.8±37.9) ng/g;玉米生长期间,各土壤样品 的∑PAHs均比原始土壤有所下降,但除3环化合物(苊烯、苊、芴、菲、蒽)外,其他化合物并未随玉米的生长表现出显著趋势。与玉米根、叶倾向于富集低环PAHs化合物相对应,可以判断植物对土壤中的低环化合物去除作用最为显著。各采样时期玉米根际土、非根际土和空白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在-34.31‰~-23.95‰之间,且除芘外的其他化合物的δ13C值随时间呈现逐步变轻的趋势,波动值位于-0.6‰~-9.0‰之间;本文对于PAHs单体化合物,尤其是4、5环化合物,在玉米降解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与浓度变化之间未发现明显关系。考虑3环以下的PAHs化合物更倾向于被降解和清除,且其碳、氢同位素分馏情况更容易被观察到,因此稳定同位素分析更有助于探明该类单体多环芳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10年—100年尺度气候跃变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史料重建了华北海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两千多年来的旱涝变化概况.采用移动符号检验法和移动T检验法分析了其中的几十和几百年尺度的跃变现象.通过比较海河、关中以及河南等地区的同期变化,区分出局地性和非局地性两类跃变事件;并通过个例分析指出了华北地区气候跃变和季风环流形势的可能联系.本文还对10~1—10~2年尺度气候跃变的发生频率和变化程度作了一般估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春  吴国雄 《大气科学》1997,21(2):161-169
本文用1959~1994年6、7、8月全国范围47个5°×5°经纬度网格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的月际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用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及青藏高原指数#FKB#FS分析降水异常空间模与环流的关系,为检验环流指数与降水相关场的整体信度,还对8月份降水资料进行了Monte-Carlo检验。结果表明,夏季总降水异常的空间模在每一月份中并非表现得同样清楚,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的反相关在8月份表现得最清楚。而青藏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的负相关在6月及8月很清楚,7月份次之。8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北界异常对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反相关的产生有很大作用。副高稳定偏北时,河套、华南易涝,江淮易旱。反之亦然。青藏高原指数#FKB#FS与逐月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上高压及低涡活动对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负相关的产生有一定作用。当高压活动偏多时,北侧易旱、南侧易涝。并且6月及8月的作用较大,7月较小。另外,8月份副高活动对这一降水异常空间模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叙述检波器组合效应、最大炮检距的选择、深反射层的共反射点离散效应等项技术和问题。另外讨论了比较理想的深层资料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径流与盐度的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和引水船站的盐度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口径流、盐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长江口径流存在4~8a,2~3a,1.5a,1a,30~60d及20d的及化周期;盐度存在5~10a,2~3a,1.5a,1a,0.5a,40~50d,26~30d,14~15d7~8d及3.5d的变化周期.径流和盐度的谱结构在各水文年基本一致,均以1a周期变化占优势,但盐度谱结构在高频部分较径流的谱结构具有更大的振荡.盐度与流量的5~10a,2~3a,1.5a,1a的周期振动上存在高相关.径流对盐度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部分.在低频变化中表现为盐度变化滞后于径流变化,在高频带呈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环芳烃标准样品连续和穿插进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了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测定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观察了测定过程中色谱柱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出峰面积和分离程度是影响化合物δ13C平行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多次实验,分析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多环芳烃各个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情况,包括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硅胶柱等净化过程,以及旋转蒸发和氮气吹扫等浓缩过程。实验表明,各前处理过程中样品内多环芳烃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均不明显,其中硅胶柱净化过程相比GPC过程对样品中多环芳烃的δ13C影响较大,但总体上仍未超过未处理标样δ13C值的2倍标准偏差范围。旋转蒸发和氮吹过程对样品中多环芳烃的δ13C影响程度相当,都位于未处理标样δ13C值1倍标准偏差以内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CCMP的风场、NOAA地表日均太阳辐射通量等资料,研究了MJO与风场和海表温度日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MJO不同位相时,风场及海表温度日变化有明显不同。当夏季MJO处于发展位相(位相1—4)时,赤道印度洋经向风场的日变化偏弱;而西太平洋经向风场的日变化偏强;当MJO处于成熟位相(位相5—8)时,赤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经向风场日变化与发展位相时相反。MJO对于海表温度场日变化的调制,冬季比夏季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使用Dynamo的实测资料证明了在经验公式中赤道地区驱动海温日增暖的主要因子是风场的变化,辐射场对其影响远不如风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断裂的物质属性。随钻实时流体分析作为井口流体实时监测手段,首次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随钻流体组分响应特征,在一号孔(WFSD-1)主断层上出现随钻流体多组分同时异常,且异常强度大。通过比较WFSD-1号孔主断层的钻探岩心岩性和随钻流体组分剖面,认为随钻流体组分的异常区间与主断层的区间保持一致,表明流体异常与断层的响应特征,主断层区间的流体异常为多组分的极值异常,强度与断层泥厚度成正比。这些钻探泥浆气体响应特征将为钻探工程、取心钻进提供第一时间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