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前沿科技领域,人工纳米材料(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简称MNMs)具有尺寸小、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因而其具有独特的三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得其强度、韧性、比热、催化能力、导电率、扩散率、磁化率、光学、电磁波吸收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普通材料。因而其被广泛的应用于材料、生命、环境、能源和国家安全领域。然而,随着其日益增加的产量和广泛应用,MNMs不可避免地在其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生产、贮存、运输、消费、处置或回收再生产)中被泄露到环境中。这些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MNMs进入环境后,是否会导致特殊的毒性作用,从而给生态系统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其潜在的环境效应和健康风险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MNMs可以有多种途径进入海洋,本文为了探究MNMs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后,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什么样的毒性影响,主要通过典型人工纳米的生物毒性,人工纳米材料的放大和积累与人工纳米材料与其他污染物共存的影响这3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典型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千样含油量0.2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T1和T2进行16SrDNA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rDNA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用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中。结果表明,T1与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同源性为89%,.r2与施氏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同源性为99%。  相似文献   
3.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和分散油污且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常被用于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中.本文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促进作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促进效果的对比及处理油污染现场时的投加方式,并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津海滨浴场南侧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为91.4×10-9~855.4×10-9,从空间上呈现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的分布特征.样品中PAHs二环和三环含量占主导地位,以石油污染输入为主,并混合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根据沉积物风险评价标准,萘、芴、菲、蒽超出风险低值,对潮间带生态具有潜在危害,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保护潮间带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工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产量也不断增加。由于MNMs尺寸小、结构特殊,具有许多奇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其进入环境后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河口和近岸海洋环境是MNMs的“汇”,研究已经发现MNMs进入海洋环境后会发生与淡水不同的物化性质与行为特征,由此可能导致与淡水中不同的毒性效应。本文针对MNMs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进行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6月、8月、12月份对胶州湾内4个测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资料,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了4个调查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结果表明湾北部软底区的B2站在调查期间表现出群落受到中等程度干扰和趋向于受到干扰的状况,但是同1995年的研究结果相比,污染状况已经大有好转;大沽河口的D站未表现出受干扰状态;养殖活动扰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但是影响不严重。  相似文献   
7.
海洋环境中溢油与沉积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事故频发,促使关于溢油在海洋中的环境行为、归宿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蓬勃发展。阐述了溢油进入海洋环境后与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溢油分散剂对溢油环境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评估溢油的环境归宿和潜在生态效应,为海洋溢油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唐山、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及其健康风险,于2010年10月采集了唐山、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检测贝类体中PAHs含量,运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其健康风险程度。结果表明,贝类生物体中PAHs含量范围为17.27~331.96 ng·g-1,平均值为117.19 ng·g-1,4-5环PAHs含量比例较高。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为0.25~169.99 ng·g-1。秦皇岛近岸海域贝类产品中PAHs的致癌风险指数为1.09×10-4~2.83×10-4,高于USEPA建议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指数(10-4),存在一定致癌风险;唐山近岸海域贝类体内PAHs致癌风险指数均在可接受致癌风险之内。  相似文献   
9.
氮、磷代谢是海洋生物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活动之一。随着海水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氮、磷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影响海洋养殖动物如鱼、虾、贝类氮、磷代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代谢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减少养殖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2009年4月从天津临港工业区周围海域获得的生物样品进行了测试,研究了该区生物体内DDTs和HCHs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生物体中DDTs的含量相对较高,范围为1.15~25.79 ng.g-1(湿质量),HCHs含量较低,范围为0~7.86 ng.g-1(湿质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