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海洋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章根据2016-2017年夏季的调查资料,对2016-2017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态及浮游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7年夏季舟山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且由近岸至外海递减;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其密度、多样性指数均由近岸至外海递增;受其他因素影响,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植物多样性关系的规律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工程,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几年舟山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好转态势。2007—2013年舟山近岸海域水质均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有1 269 km2,仅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1%,海水质量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通过对舟山海域84个二级类基本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行统计分析,2012—2014年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35.7%、38.1%和44.0%,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3.
精密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仪器、工程形变监测分析与灾害预报和工程信息系统是现代工程测量的四个主要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中精密工程测量是最具活力的,对工程测量最具影响力的部分,而且精密工程测量代表着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所以研究精密工程测量对于工程测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图的商用价值逐步显现,怎样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城市旅游地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地图设计创新及广告运用的有关理念、实践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底栖生物是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2016年夏季对舟山近岸海域37个站位的底栖生物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45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92 g/m2,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基本上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底栖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水深及水质中的盐度、pH、悬浮物、总磷、总氮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与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总汞)、砷、有机碳呈弱或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尤其与镉含量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由ABC曲线分析可知,该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与2005年该海域调查结果比较表明,该海域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2005年略有降低,平均生物量较2005年降低,但平均密度较2005年升高。此次调查出现无底栖生物站位所占的比例较2005年上升。研究表明,2016年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劣于2005年,应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治理。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藻类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36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9种,绿藻门9种,褐藻门8种,藻类的生物量为899.2~3 373.7g/m2,平均值为1 835.6g/m2;夏季共采集到23种藻类,其中红藻门12种,绿藻门8种,褐藻门3种,藻类的生物量为300.7~2 240.0g/m2,平均值为1 067.0g/m2。潮间带底栖藻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和夏季潮间带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人为干扰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的大潮期间在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设两个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底栖动、植物21种,其中软体动物11种,甲壳动物5种,藻类4种,环节动物1种。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ABC曲线对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两断面的底栖生物未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方面中应用的不断加强,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动态遥感监测及执法检查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针对全国各大中城市每年执法检查的一项工作内容,尤其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项技术正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逐渐成为每年的一项工作内容。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阐述了遥感监测的方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2012年春季和夏季大潮期间在舟山嵊泗10个无居民海岛布设10个岩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动物样品采集。经实验室鉴定,春季共采集到23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6种、腔肠动物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907.52~3 402.43g/m2,优势种为鳞笠藤壶、厚壳贻贝和日本菊花螺;夏季共采集到34种潮间带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8种,腔肠动物、海绵动物和多毛类各1种,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范围为358.09~4 790.95g/m2,优势种为厚壳贻贝、疣荔枝螺和紫贻贝。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区系按温度性质可分为沿海广温广布种、亚热带种、暖温带种三大主要类群。春季和夏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布不均匀。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潮间带底栖动物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或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