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7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继瑞 《海洋学报》1982,4(5):517-528
自从Reid 1959[1]年提出太平洋南赤道逆流以来,国外有关学者相继发表论文,证实这支逆流的存在,分析其有关特征.在这方面,Henri Rotschi的文章[2]论述得较全面,他根据“Coriolis”号调查船在赤道区东经170º 经向断面上测得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及其有关特征.这些研究大大地加深了对这支逆流的认识,遗憾的是它们被局限在对温度、盐度等资料的分析以及动力计算结果上,而基于直接测流资料的综合分析则较少.其次,多数讨论往往限制在某个断面上,因而看不出这支逆流的区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数据信息中存在周期成分混淆问题.对其中的一类混淆引入差比关系方法对混淆的分潮进行分离.卫星轨道交叉点资料包括升轨和降轨资料,资料量比沿轨点资料多1倍,经分析发现:在已有为期6a多的观测资料时间序列中,在沿轨处混淆的分潮如K1和SSA在交叉点处不再混淆,可以直接分离.因此首先对交叉点资料进行调和分析.然后由交叉点的分析结果得到分潮间的差比关系,处理到相近的沿轨点处,从而得到沿轨点的调和常数.用引入差比关系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海区6a多的T/P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了潮汐分析,并与沿岸及岛屿验潮站资料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4.
关于二阶伴随模型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Hesse矩阵-目标函数关于控制变量的二阶偏导数形成的矩阵,在变分数据同化过程中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一阶和二阶伴随模型求得.以浅水方程模型为例,利用泛函的Gâteaux微分和Hilbert空间上伴随算子的概念,导出了一阶和二阶伴随模型并由此得到Hesse矩阵.改进了Zhi Wang等(1992)建立的二阶伴随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伴随法,把观测资料同化到陆架海域潮汐数值模型中去,优化开边界条件,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潮汐模型的控制方程为考虑平流项、非线性底摩擦和侧向涡动粘性项的非线性浅水方程组;采用Lagrange乘子法建立了伴随模型.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本文,建立非线性浅水方程模型的伴随方程、给出目标函数的梯度,并实现“孪生”数值试验;第二部分另文给出.  相似文献   
6.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日本东海大学在我国台湾—日本西表岛间的锚系测流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得出了各层潮流的调和常数、椭圆要素,分析了黑潮潮流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流速、温度、盐度的谱分析。结果表明,黑潮除有明显的中频潮振动外,还显著地存在着以数天乃至数十天为周期的各种低频振动。在最大熵谱分析中,经显著性周期检验,有不少谱峰已超过显著性水平,其中有的谱峰值为日潮振动的3—5倍,仅次于半日潮振动。此外,各层之间频域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半日潮为最大外,低频段上有的凝聚函数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水位站相对海平面升降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根据笔者对太平洋236个站月平均水位周期成分的分析结果,用周期成分加线性趋势项拟合月平均水位序列.这些站的线性趋势项统计结果表明,若不计海平面的异常升降值,太平洋相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1.16mm/a.由于陆地沉降不一致等影响,使太平洋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按线性趋势项的正负及海区的地理位置,对包括中国近海、东南亚近海在内的太平洋海平面的升降进行了区别,求出各海区的平均升降率.所得整个太平洋、北美西海岸、南美北部和中部近海、热带太平洋大部及日本群岛近海相对海平面的升降趋势与有关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本文对东亚近海相对海平面的区域平均估计结果是上升的,而Barnett的估计结果趋于下降;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选站的多少和水位站的分布疏密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海洋学报》1985,7(2):131-142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太平洋月平均水位变化中的周期成分,本文根据作者改进的月平均水位周期信号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236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序列.对其中大于45a的序列进行二阶谱和二阶凝聚谱分析,表明这些序列中有的周期成分相位相关性显着.因此采用考虑非线性效应的混合谱周期分析方法,即重复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及周期检验和最小二乘滤波,逐次检验并滤掉最显着的周期分量,求得序列中的显着周期.结果表明水位序列的振动周期因站而异,并非固定不变.讨论了准2a大气振动周期、与埃尔尼诺事件相关的3~7a周期、太阳黑子、双太阳黑子和25~30a超长振动周期的存在.周期振动的迟角和振幅的区域分布和变化对月平均水位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检验出的显着周期根据物理背景作进一步判别,从中选出较客观合理者作为月平均水位序列的拟合周期.用这样的周期分量加线性趋势项拟合月平均水位序列,求得相应的振幅和初相角及线性趋势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