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及Ca、Sr、Ba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依据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及元素Ca、Sr、Ba特征,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及其动力成因。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三角洲物质以高钙、高碳酸盐和高Ca/Sr比值为特征;海区东北部物质以低钙、低碳酸盐、低Ca/Sr与Sr/Ba比值为特征,长江物质以碳酸盐及CaO含量、Ca/Sr与Sr/Ba比值中等为特征。表层沉积物碳酸盐、CaO含量及Ca/Sr、Sr/Ba比值的分布对不同特征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南黄海北部Sr/Ba低值带沿NE-SW向延伸大体反映了黄海暖流的入侵路线。 相似文献
2.
3.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深水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含量(δ13C)、氮同位素含量(1δ5N)及生物成因SiO2(BSiO2)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源和陆源有机质的分布受海区环流结构和营养盐结构所制约.楚科奇海中西部和楚科奇海台受太平洋富营养盐海水的影响,海洋生产力高,沉积物中海源有机质和BSiO2含量高;靠阿拉斯加一侧海域海水的营养盐含量和生产力都偏低,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比重增加;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北部的楚科奇高地和加拿大海盆,冰封时间较长,营养盐供应少,海洋生产力低,但来自马更些河和阿拉斯加北部的陆源有机质增多,沉积物中BSiO2含量小于5%,海源有机质百分含量小于40%.由于亚北极太平洋水通过楚科奇海向北冰洋海盆输送,研究区营养盐池表现为开放系统,营养盐的利用率与它的供应成反比,与海洋生产力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B10岩心的碳酸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反映了该海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供应的变化.在玉木亚间冰期(末次冰期亚间冰期)高海面时期,黄河可能直接注入甫黄海,在甫黄海中部发育水下三角洲沉积.晚玉木冰期(末次冰期盛冰期),甫黄海出露成陆,局部发育陆相泥炭层.冰后期(全新世)海侵到达现今80m等深线附近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3ka.在距今11.0—10.3ka出现新仙女木事件.全新世中晚期海面进一步上升,沉积物粒度较细,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岩心50—0cm段沉积物中的碳酸钙、氧化钙、锶、氧化镁含量及Sr/Ba比值低,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公元1855年黄河北迁后进入南黄海中部的黄河物质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西菲律宾海西部海域粘土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西菲律宾海盆西部3个柱状样(WP1、WP2和WP40)的粘土沉积组分、组合、形态和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思路分析了其沉积作用、物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古气候状况。结果表明,本区粘土矿物组合的基本特点是蒙脱石含量高、伊利石含量低、绿泥石和高岭石的含量相近,据蒙脱石含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组合:(1)低蒙脱石含 相似文献
8.
9.
10.
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琉球群岛以东海域13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含量进行了系统测试,结合矿物学资料等,对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琉球群岛以东海域沉积物具有半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2)通过元素因子分析,把25种元素或氧化物分为4种组合,每一种组合对应不同的物质来源,分别为陆源成因组合(SiO2,K2O,Zr,TiO2,Y,Sc,Na2O,La,Al2O3,P2O5,Ce),生物成因组合(Sr,CaO,L.O.I,CaCO3),火山源成因组合(MgO,V,Fe2O3,Cr,Li,Co),自生源成因组合(Ni,MnO,Cu,Ba);(3)控制本区元素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深、物质来源以及生物和铁锰物质的自生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