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贻贝(Mytilus edulis L.)是一种冷水性双壳类软体动物,它在我国沿岸分布的南限是胶州湾,但仅见于港内码头及船底上,且数量不多。 1958年青岛市水产局、原青岛市海水养殖场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一起自大连和烟台移贻贝苗至青岛试养,次年养殖架上也曾有少量幼苗附着,但未能大量繁殖起来。1971年后胶南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及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先后进行数十亩乃至数百亩移苗养殖,附苗量虽有所增长,但直至1974年仍缺乏生产意义。这种情况引起我们的思考:胶州湾贻贝苗源能否大量发展?它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1972年至1973年,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曾对烟台沿岸贻贝苗源进行调查研究,确认当时烟台苗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附着基不足,其次是亲贝不足,据此试验成功了“废旧草绠采苗法”。之后,随着采苗器材的增加及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烟台芝罘湾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好的苗场,通常可供万亩以上生产用苗。这个经验对我们开发胶州湾的苗源很有启发。 1975年胶南县在胶州湾大力推广“废旧草绠采苗法”,收割海带后保留废旧海带架两万台采贻贝苗, 1976年进一步扩大贻贝养殖面积,继续留绠采苗。我们在青岛市水产局及胶南县水产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75年9月及1976年8-9月,对胶州湾内及湾口(青岛前海)留绠采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即为本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培育双壳类软体动物幼苗所需的饵料,是指池内培育阶段适合于幼虫和幼苗(壳长一般在1mm以下)的饵料。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是否已经选择到这样的饵料。自40年代找到适宜的饵料生物以后,双壳类幼虫的培养才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以往利用过的一些饵料生物巳有文献系统记载。我国贻贝人工育苗是在分离与培养出扁藻以后才获得成功的。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采用的饵料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性育苗特别是多茬育苗考虑,必须因地制宜地筛选出一定种数的饵料,以便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有机动选择的余地。同一时还应找出适宜的投饵数量,以求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为此目的,我们于1975-1978年结合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饵料饲养实验。本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多年来生产性育苗的实践,对贻贝育苗的饵料问题进行总结,侧重于不同饵料的饲养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3.
基于海南新村潟湖2020年12月水文和水质多要素实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潮位变化对潟湖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潮汐为不规则全日潮,潟湖口门处的潮流为往复流,涨潮历时15 h,落潮历时10 h。大、小潮期间3个观测站点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变化范围为0.91~20.87 μmol/L,磷酸盐(PO3-4)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92 μmol/L,硅酸盐(SiO2-3)浓度变化范围为2.36~134.75 μmol/L。大、小潮期间,潟湖内3个观测站点DIN、PO3-4、SiO2-3浓度随着涨、落潮过程发生变化。潟湖口门处流速对观测站点潮位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潮通量基本决定了潮位的变化。潟湖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浓度与潮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潮流流速对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新村潟湖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种子法的海菖蒲海草床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草床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为海洋三大典型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分布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 海草床保护和恢复已成为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研究首次尝试在野外用种子法对热带海草优势种海菖蒲进行生态恢复, 并探究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因素。结果表明, 埋藏深度及种子保护对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影响显著。埋藏深度为6cm时, 海菖蒲种子的萌发率仅为1.25%, 大部分种子腐烂失活。埋藏深度为2cm时, 网袋埋藏种子的萌发率高达96.10%, 但直接埋藏种子的萌发率远远低于用网袋保护的种子, 这可能是由于生物扰动或动物捕食增加了种子的流失。春季大型藻类和附着藻类的爆发是导致海菖蒲幼苗生长受阻、成活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同一贻贝育苗池中进行了垂动苗帘与静置苗帘采苗效果的比较实验;采苗后又将两种苗帘移至同一海区养育,比较其保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苗帘活动能够明显提高采苗数量以及附苗的均匀程度,但对海上的保苗效果无甚倾向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草(Seagrasses)是地球上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然而,高等植物海草在中国经常被冠以低等植物"藻"的名称。中国海草现有22种,隶属于4科10属,其中科名、属名和种名分别有3科、7属和16种是以"藻"命名的,易让人们把海草误以为是海藻(Seaweed),造成混乱,同时给中国海草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值此"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首次在中国举行之际,国内众多的海草研究专家得以共聚,有机会共同探讨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经过研讨,专家们形成一致意见,建议将这些被命名为"藻"的海草统一命名为"草",以期促进我国海草研究与保护的全面推进。随着未来中国海草种类与分布的深入调查,以后新发现的海草种类名称建议也统一命名为"草"名。  相似文献   
7.
虾夷扇贝的引种、育苗及试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二十年来,扇贝养殖发展迅速,特別是日本产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自六十年代开展养殖以来至1978年产量已达8万吨以上,其中养殖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3,成为日本的主要海水养殖对象之一,引起沿海国家的注目。  相似文献   
8.
由于储层质量好、非均质性弱、成藏条件优越,深水沉积中的块状砂岩常常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相对具有各种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的其他砂岩而言,块状砂岩的成因判识难度更大。因此,对块状砂岩成因机制的研究,直接影响了其沉积过程的认识,制约了其沉积模式、储层预测地质模型的重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县三水河剖面中发育的晚三叠世中层—巨厚层块状砂岩,利用高密度岩石样品的岩石薄片和激光粒度分析,对块状砂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其垂向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块状砂岩为长石岩屑质极细砂—细砂岩,内部偶含漂浮状灰黑色、红褐色泥砾,底部发育球枕、沟模等沉积构造;2)块状砂岩之间及其与交错层理砂岩层之间夹薄层—极薄层灰黑色泥岩、油页岩,二者间突变接触常见;3)岩石薄片中碎屑颗粒分选差,呈棱角—次棱角状,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4)粒度组成上,跳跃组分与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显示底床载荷与悬浮载荷同时存在且贡献相当;5)其偏度与浊流沉积相似,但其分选略差于浊流沉积,与三角洲沉积相差更远;6)垂向上,块状砂岩内部存在多期分米级复合韵律,厚度范围为10~30 cm。综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沉积构造、微观显微结构、粒度组成及其搬运过程、沉积分异解释结果,认为该剖面块状砂岩为洪水成因的异重流沉积。该研究丰富了对深水块状砂岩成因的理解,深化了异重流沉积块状砂岩结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异重流沉积的判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全球海草的中文命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草(seagrass)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全球已知海草的种类有70余种,隶属6科13属;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4科10属。2014年11月"第十一次国际海草生物学研讨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eagrass Biology Workshop)在三亚召开时,国内海草研究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海草的"藻"名更改,并进行了统一命名。然而,国内中文文章在引用非中国海草种类时,同一种海草的中文名称不一致,或者同一属不同的物种以一样的中文名出现,或者用属中文名后接拉丁文方式表达。同时,国外海草的中文名也多以"藻"来命名,容易引起混淆。因此,有必要在中国海草"藻"名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全球其他海草的中文命名,以利于国内海草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