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5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界是由多种人组成的集体。林学家、地理学者、地方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在探讨这同一领域,但方向有所不同。联系的纽带是他们都涉及到空间参照数据,即地球表面上具体地区的属性。  相似文献   
3.
陈金华  秦耀辰 《湿地科学》2006,4(4):280-285
中国的部分滨海湿地是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和人地矛盾非常尖锐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开展当地居民对资源、环境的感知研究有利于确定滨海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重点,引导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积极参与。以中国东南沿海河口海湾重要湿地——泉州湾湿地为例,采用野外实地考察、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居民对滨海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因教育水平较低,环保意识较淡薄,对滨海湿地资源和环境感知状况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持续发展是从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理论滞后于应用为其基本现实。没有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区域持续发展理论建设已迫在眉睫。理论建设包括科学体系、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核心理论层次,本文主要对其基本理论层进行论述,认为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区域PRED系统论、区域发展控制论和人地相互作用潜力论构成了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构建区域持续发展核心理论以及指导当前的区域持续发展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在考虑节点化简的基础上建立了节点数据不确定性评价模型,基于曲线光滑模型建立了线元模型不确定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不确定性传播律构建了由数据不确定性和模型不确定性合成的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实验表明,综合不确定性指标值作为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不确定性的量化指标是有效的。可将其用于计算线元不确定带的宽度,解决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不确定性空间分析和推理问题;并用于线状要素多尺度表达的质量评价与控制。  相似文献   
8.
认识、利用和改造山地系统是现代区域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伏北山区农业地域系统的形成、结构、特点和开发方向的探讨,试图为山区农业地域系统研究和伏牛山地开发探索途径和依据。一伏北山区地处豫西中部,包括卢(除南部四乡外)、栾、嵩(除白河乡)三县,洛宁、汝阳大部以及宜阳、灵宝、陕县、临汝的部分山区乡(镇),计76个乡级地域单元,面积12662平方公里,人口162万。海拔高差2000多米,自然条件和资源复杂多样。农业生产活动,在复杂的山地生态环境和低层次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单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在测算了近9年居民直接能耗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对比,并分析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全国分为6类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碳排放类型;高碳排放型城市的地均碳排放强度、人均工资碳排放强度及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总量等方面均比低碳排放型城市高,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低于低碳排放型城市,并多为经济发达城市和资源丰富城市,其碳排放构成上分别以电、交通能耗碳排放和气碳排放为主导,高碳排放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86.20%。我国大部分地级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属于相对低碳排放型,其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所在地的降温度日数(CDD)、采暖期、采暖强度、人均能源供给量、居民的人均工资、城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是影响城市居民直接能耗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据2006—2015年间制造业能源消费数据核算中国大陆30个省(除港澳台、西藏外)的制造业碳排放,并依据要素密集度将制造业划分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3类。在分析制造业以及不同类型制造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基础上,运用Kaya模型将碳排放驱动因素划分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4个方面,并运用LMDI-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除北京外,其余省域制造业碳排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资金密集型制造业碳增长最高,其次是技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增长的首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强度与能源碳强度的变化在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排放中呈现双向效应,且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因此,在未来,各省、各类型制造业碳减排措施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