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者在新时期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早在清政府时期,"署理河务"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左宗堂、李鸿章等都曾致力于黄河长江的治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土保持工作凸显其重要地位.水土整治经历了以工程措施为主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多次反复争论和实践的过程,人们试图通过一种办法、技术或措施来实现水土保持的最终目标.70年代以后,人们接受了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开始认识到多项技术系统组合的效果大于单一技术效果的简单相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应用RS和GIS的方法,通过对1994年、1999年、2003年三期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结合野外考察,翻阅相关资料,对长安河流域近10 a来景观格局进行分析.以期得到秦岭中山区长安河流域近10 a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近10 a间研究区景观斑块面积和斑块的数茸发生明显变化,天然次生有林地、人为影响次生林地、荒草地三种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大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破碎度指数增大、景观分维数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研究区各景观面积动态度变化显著,主要景观类型面积呈现"两增三减"的变化规律.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人为活动干扰作用、政策导向作用作为本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决定和影响了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而了本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彭鸿  张海峰 《山地学报》2005,23(6):729-735
通过回顾“近自然”水土整治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工法的内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我国传统水土保持各项措施与生态工法的要求显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坡面整治的措施过于人工化、单一化,没有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个性”,因而是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实践中沿袭过去兴修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的河川沟道治理模式,以土、石坎梯田和埂边植树代替原来坡面的自然面貌,从治理的强度、频度和代价等方面看,均背离了“近自然”治理的思想。生态工法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在实践中贯穿生态工法的原则于水土整治的各项措施中,封禁和培育并进,营造接近自然的稳定的坡面防护体系,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