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本对青海省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势场及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以揭示产生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原地区春季强降水天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欧洲中心预报青海省重要天气系统的移速、位置、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天气学、统计学方法的检验。经检验得出高度场形势预报相似率较高,达99.5%,中高纬度的预报准确率比中低纬度高,西部系统的预报比实况超前,中小尺度的预报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2007-2017年青海省52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ERA-interim 0.5°×0.5°以及FY-2卫星TBB资料,对青海地区暴雨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以下简称低涡切变)是影响青海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将青海暴雨类型划分为副高边缘型、副高控制型和低涡切变型三种。研究表明:(1)南亚高压中心位置位于青海南部或四川北部,且副高西脊点位于90°E-100°E,32°N时,有利于副高边缘型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形成;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南,位于西藏时,有利于低涡切变型暴雨形成。(2)形成暴雨的对流系统主要有低空急流影响下的移动性对流单体,副高控制下原地生消的非移动性对流单体以及高原切变线维持下的多单体合并。(3)副高边缘和副高控制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低涡切变型暴雨的水汽源地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地区,其次是中纬度西风带地区。(4)副高边缘型暴雨具有典型的锋面降水特征,暴雨区出现在θse等值线向北倾斜密集区,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平均降水持续时间为12 h;副高控制型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降水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秋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196 7─ 1996年 )秋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欧亚区域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成灾性降雪天气形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指出北冰洋低压槽和西太副高分别是秋季降雪天气形成的主导因素和稳定因素。归纳出三种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概念模型。指出高原偏西南风低空急流是高原秋季降雪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讨论了急流轴附近的非地转风发展对降雪和最低气温所产生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雪灾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中的要素场和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青海东部地区1999年6月13日夜间到14日强降水天气过程,得出了一些预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出现在祁连山南麓的一次冰雹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蒙古冷涡旋转过程中底部下滑的冷槽向东南方向移动引导高空冷空气和正涡度平流,配合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给祁连山区南麓地区带来此次冰雹天气;南北较大的湿度梯度与中低层冷空气的渗透,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加大,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出现的逗点状雹暴云团,是造成冰雹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雷达回波强度图上回波具有典型冰雹结构特征;VIL值出现骤降和陡增的变化趋势,与降雹时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青海52个地面气象站小时降水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使用K-means聚类法和合成分析方法,将青海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环流形势配置划分为西风气流型、副热带高压型和高原低涡切变型。结果表明:(1)青海短时强降水发生在95°E以东地区,中心在东南部;主要出现在5-9月,8月最多,7月次之;每日17:00-2:00(北京时)出现站次多。(2)西风气流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和平直西风短波槽,高低空风垂直切变引起的动力不稳定导致短时强降水发生;副热带高压型是以低层偏南或偏东暖湿气流引起的热力不稳定造成短时强降水;高原低涡切变型是高原加热及弱冷空气活动使得低层锋区加强触发短时强降水。(3)合成分析表明:对流层高层的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对流层中低层的短波槽、冷式和暖式辐合切变线,偏南暖湿气流,高原加热场等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4)来自印度季风低压偏南方向的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方向的水汽、西风带高空槽西北方向的水汽在青海东部形成水汽辐合区,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