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5,(9):8-18
中国申报并被批准的世界遗产有30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21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21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谢天开 《地图》2008,(5):78-85
河南开封,北宋帝都汴京城,黄河南岸平坦低洼所在。正午的阳光剑一般地划破黄河水波,猛然飞溅出一段历史的暗痛。在北宋汴京时期,这里曾有一处华丽富贵的文化景观,曾有一座举世惊叹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3.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 ,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名城文化内涵出发,着眼于作为客家人文中心和名城文化景观的集中的梅州市区,全面分析了其中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资源的特征及其文化内蕴。揭示了梅州名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并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结合旅游开发和城市规划,论证了科学保护与开发梅州名城文化景观的下述对策与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升名城办的职能并与相关部门共营名城文化氛围;强化名城轴线与标志性文化景观;抢救与保护“老字号”等一批文化景观景区;适度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其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景观研究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而作为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景观特性研究无疑将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根据文化景观的定义,探讨文化景观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叠加性、区域性、民族性等五大特性,并对这些特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详细的阐述,展示出这五大特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统一关系和其内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说明这些特性的实际意义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詹嘉 《地理科学》2012,(1):55-59
根据自然—经济—文化相互联系及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通过实地考察景德镇生态资源,考证现存的大型陶瓷作坊,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运用手工绘图、测量数据,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论证了陶瓷作坊应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艺、资源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生产工序、工艺布局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指出景德镇陶瓷工匠创造了采光、通风、温度、湿度宜人的生产环境,陶瓷作坊达到了结构、功能、效率、风格的完美统一,堪称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之作,揭示作坊景观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地区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类宗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对寺庙、道观、清真寺、教堂等的数据从时间维、地理空间维和属性维三个维度进行规范化组织,建立了明初以来北京宗教文化景观时空数据库.方便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浏览、分析和统计,弥补以往对宗教文化景观按时间或者按历史事件等主题整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将承德地区乡村地名作为离散点,以GIS中移动搜索法的点距离空间平滑分析法为支撑,从地理区域这一角度分析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承德地区自然类景观,以“山”、“水文”、“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布主要位于中低海拔高度的平坦地区;承德地区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划分为军事活动类、经济活动类、房屋建筑类、美愿与纪念类、满蒙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历史时期的军事、生产生活、社会变迁的相对频繁程度以及人口稠密情况基本上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李仁杰  谷枫  郭风华  傅学庆 《地理科学》2015,35(9):1086-1094
在已有景观感知度概念和模型基础上,根据景观规模和特征将交通线某一具体位置的景观感知度划分为单点景观、多点景观和组景观感知度,并提出了基于集合表达的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以解决在一组特定的线性空间单元或区域上开展景观感知的研究和计算问题。以紫荆关长城文化景观为例,利用DEM进行景观视域分析,并引入资源价值、遗存现状等权重因子,实现了紫荆关附近公路和铁路线的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根据景观感知度的空间格局,准确划分了敌台、烽火台和马面等单点景观、墙体景观及各类组景观和综合景观的最佳感知功能路段和最佳观赏位置。总体来看,紫荆关附近的公路线可感知位置连续性更强,铁路线高感知位置相对离散,公路感知效果整体优于铁路感知。交通线景观感知度模型特别适合用于大型造型地貌、宏伟建筑群等景观感知分析,是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一种扩充,能够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旅游地内部拓展到旅游地外围,对于提高旅游景观导引设计的精准性、提升旅游文化传播效率和增加传播途径等均有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 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 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