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将最新研究的湟水盆地断裂构造格架设置于合理的试验材料之上,进行激光散斑模型模拟试验,取得了断裂活动特征的量化显示结果,并用于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省厅要闻     
正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王世元副部长调研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大项目情况作批示9月4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和省长郝鹏分别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大项目有关情况的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此事推动有力"、"此事抓得好"。8月29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带领相关司局负责人,对估算投资49.44亿元的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大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  相似文献   
3.
《青海国土经略》2012,(2):56-56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3月29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我省湟水流域重大土地整治工程,纳入到规划期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将我省海西州柴达木盆地和海南州台地土地整治工程,作为规划期内的备送项目。  相似文献   
4.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土壤剖面核素单位面积浓度与背景值之间的理论模型,对布哈河下游和青海湖东北岸湟水上游区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7Cs面积活度与植被盖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区域相关系数为0.93。湟水上游河谷土壤侵蚀模数在87.62~1 458.41 t·km-2·a-1之间,采样点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33.31 t·km-2·a-1。布哈河下游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在431.03~2 072.39 t·km-2·a-1之间,采样点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256.97 t·km-2·a-1。布哈河下游区域较湟水上游区域侵蚀严重,在较长的时期内两地大部分区域均处于轻度侵蚀阶段,湟水上游北部和布哈河下游西北部处于微度侵蚀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山地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理单元村落的农户为调查对象,进行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感知及适应策略等调查,采用感知强度公式及专家打分法分析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以及所采用的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961—2013年湟水中游气候变化整体趋于暖干化,有84%的农户认为气候变暖,并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地理单元,农户对气象灾害的感知有明显差异,川水地区农户对沙尘的感知最强,浅山地区农户对虫害的感知最强,而脑山地区农户对连阴雨的感知最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户对适应策略的选择不同,川水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保障性”组合适应策略;浅山地区农户主要采取“生产性+生活性”组合适应策略;而脑山地区的农户则主要采取单一的“生产性”适应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发源  戴升 《青海气象》2010,(3):12-17,18
利用1961-2005年湟水河流域9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等地面观测资料及湟水河(民和)流量资料,研究湟水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湟水河流域2001-2005年比最冷的6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分别偏高0.7~2.5℃,冬季增温比较显著;年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是中游地区缓慢增加,而上游和下游地区则缓慢减少,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01-2005年比最多的60年代平均偏少12.9mm;四季地表蒸发量均在增加,夏秋季大于其它季节;湟水河年平均流量以3.0m3/s的速率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幅度最大,夏秋季降水多寡是造成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多分类器决策融合方法在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已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但这一过程中对所有像元多次分类会产生巨大的时间代价,为改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主分类器的概念。在青海湟水流域确定2个试验区,对7种常用的分类器进行评估,排除精度较低的3种分类器后,选择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4种不同的分类器,建立决策规则共同对SPOT-6影像分类。为提高分类效率,以精度最高的GBDT作为主分类器对影像分类后,仅对结果中可信度不高的像元使用多分类器共同决策。研究结果表明,2个区域内主分类器独立完成分类的像元分别占38.10%和65.26%,错分率为1.57%和2.18%;多分类器共同决策的区域,相比GBDT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分别高出2.49%和3.66%。整体上看,决策融合使2个区域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1.18%和1.09%,能够有效减少分类结果中的“椒盐噪声”,精度更加均衡。相比现有的决策融合方法,主分类器的使用在保证分类精度的同时有利于分类效率的提高及分类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青海国土经略》2014,(3):13-15
正一、项目基本情况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农业集中区,光热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农用地利用效率低,制约了湟水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准的"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蓄水、调水和配水工程建设,将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大通  相似文献   
9.
正12月6日,"青海省湟水流域高标准农田整治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整方案修改稿"及部分规划设计调整通过了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北干渠片区、湟水河片区和大通河片区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大于总灌溉需水量,水土资源完全达到供需平衡。这是根据此前国土资源部领导和专家组应邀来青海调研咨询时就修改、完善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申报资料、进一步加强前期准备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所进行的修改完善,为进一步推进湟水流域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奠定了良好  相似文献   
10.
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西宁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平  何伟  方婷 《干旱区地理》2011,34(2):344-354
运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采用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荷率、能值密度、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产投比及可持续性指数、系统稳定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等重要能值指标对位于湟水谷地的西宁市1990-2008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结构作了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湟水谷地农业生态系统由1990-2004年的低效率开发阶段逐步转变为200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