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6月27日,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资助三年学费完成学业的10名硕士研究生,在参加河南理工大学毕业典礼后,他们身穿蓝色的硕士服,在学院领导的专程陪送下返回了该局,受到局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2.
3.
李德仁教授,1939年12月生于江苏镇江泰县溱潼镇。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苏黎士理工大学名誉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  相似文献   
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5):F0002-F0002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擅长地下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11月2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7月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科学在老一辈探矿科学家和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0多年努力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探矿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校现从事探矿工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职工人数近百人,其中,俄罗斯外籍院士2名,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0名。并聘请了刘广志院士、苏义脑院士、王达、耿瑞伦、高德利、孙清德、杨建林等为兼职教授。设5个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原钻探工程)、  相似文献   
6.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F0002-F0002
2006年8月19~21日,“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地理学会为支持全国各地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特开设了研究生分会场,暨“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委派师华定、钟赛香、蔡国田、王开泳等博士研究生作为代表,具体策划和组织了这次年会,为“首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前,由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和山东勘察设计协会共同组织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会上对勘察设计单位如何开展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研讨,同时还有不少勘察设计单位介绍了经验,也请了中央财经大学的赵天寿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禹教授在会上讲了两堂生动的信息课。为使广大读者更多的了解信息化问题,本刊记者就什么是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我国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等一些具体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化研究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禹同志。  相似文献   
8.
《测绘科学与工程》2005,25(3):62-62
常本义,1938年生,湖北武汉人。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曾任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安测绘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合作导师。  相似文献   
9.
李连捷院士是杰出的土壤地理学家、我国土壤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土壤地质学派的创史人。他有关土壤发生的地学基础背景的正确而鲜明的学术思想引导着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的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他一方面不断学习国际上在这方面的学术发展动向及前沿;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生产实际。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以综合考察,70年代以后以扎根基点的形式发展土壤科学、培养研究生。他一生刚正不阿、高风亮节,实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