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矿工程》2008,35(5):63
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消息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4000m的冰穹A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5~20人度夏工作条件,成为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建设工作包括地面和空中运输支援系统、后勤保障和科学观测系统、国内研究分析和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李瑞秋  赵俊琳 《极地研究》2001,13(2):137-150
南极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极环境管理是保护南极环境和保证持续利用南极资源的必要手段 ,信息技术在南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推动南极环境管理的进步。本文为提高我国南极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根据南极环境、南极环境管理以及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的特点 ,尝试研究开发了南极站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ASEMIS:Antarctic Sta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ASEMIS具有管理、模拟、利用南极站区环境、南极站区人类活动等有关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0):37-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积极参与南极洲的考察活动,并建立考察站。受到苏联因素的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并未放弃),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南极中立化。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5.
Deposition of organic carbon forms the final net effect of the ocean carbon sink at a certain time scale.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on the Arctic shelves play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because of the broad shelf area and rich nutrient concentration. To determine the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flux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Chukchi Sea shelf, the 210pb dating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ge and deposition rate of sediment samples from station R17 of the thi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was 0.6 mm'aI, the apparent deposition mass flux was 0.72 kg.m2a1, and the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flux was 517 mmol C.m2.al. It was estimated that at least 16% of the export organic carbon flux out of the euphoric zone was transferred and chronically buried into the sediment, a value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ratio (-10%) for low- to mid-latitude regions, indicating a highly effective carbon sink at the northern mar- gin of the Chukchi Sea shelf. With the decrease of sea ice coverage caused by warming in the Arctic Ocean,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Arctic shelves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相似文献   
6.
南极作为目前世界上惟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不仅储存了地球表面大部分的淡水资源,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更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地球环境历史记录。南极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与地球气候、环境、生态变化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极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南极区域内国家权益的争夺与维护……无疑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南极科考,不仅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成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7.
险闯南极     
徐小样  张继民 《地图》2011,(5):118-125
1989年2月26日,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维斯托登半岛上,一座简朴的科学考察站矗立起来,前方的空地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远处山巅的大理石碑上“中山站”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正>冷战时期,出于军事战略考虑,北极圈国家在北极地区纷纷建立起考察站。冷战的结束,为非北极国家开展北极研究并体现本国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提供了机遇,各国抓住这一良机,纷纷在该地区建立满足本国国家利益需求和北极特色研究的科学考察基地,开展了海洋、生物与生态、气象、冰川、空间物理、大气物理与化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卫星遥感应用等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10.
《海洋世界》2008,(8):6-6
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即将开始建设,国家海洋局7月16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为首个南极内陆科考站征集站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