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统计分析了渤海气温异常月份与埃尔-尼诺过程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后一年,渤海气温异常冷月占优势;在埃尔-尼诺持续期内,春季渤海气温出现异常冷月的百分率高达73%。埃尔-尼诺与渤海气温异常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了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基于ERA-20C再分析数据,综合分析了1950—2010年间中国近海的海表风速、风浪、涌浪和混合浪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风场主要受东亚季风控制,在南海南部靠近越南的海域夏季形成7 m/s的风速大值中心,冬季风速则可达9 m/s。风浪场的空间分布特点与风场相似,而受传播效应和浅水效应的影响,涌浪场四季均在吕宋海峡和东海东南部出现波高的大值中心。春夏季节中国近海大部分海域涌浪占优,与风速大值中心对应,夏冬季节南海南部10°N附近存在风浪池。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混合浪有效波高的线性趋势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南海的风速和波高分别以0.27 cm·s-1/a和0.74 cm/a的速率显着增加。而渤海分别以-0.49 cm·s-1/a和-0.85 cm/a的速率显著降低,黄海的变化率分别为-0.43 cm·s-1/a和-0.79 cm/a。将中国近海风速和波高的年际变化分别与气候指数尼诺3.4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大部分海域的相关系数为负,而夏季在南海和东海海域则为正。  相似文献   
3.
东亚冬季风活动与厄·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利用1951—1986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东亚冬季风盛行期(10—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密切相关区,主要位于亚洲南部和西太平洋(正相关)、澳洲北部(正相关)以及阿留申群岛地区(负相关)。(2)海温的变化一般超前冬季风的变化1—2个季节,以11月的海温与之相关最密切。(3)厄·尼诺年冬季,东亚大陆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我国南方多雨。反厄·尼诺年相反,冷空气南下路径偏西,我国南方少雨。  相似文献   
4.
韦成宁 《广西气象》1995,16(3):27-29
通过分析顾尔尼诺和反顾尔尼诺现象与反常天气的关系,寻找桂南倒春寒预报因子,并用有效指数法建立倒春寒预报模式,从而提高了春播天气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今夏(98年)发生在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历史特大洪水情况。就洪水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就人类和自然环境生存问题提出了本人的看法。并结合利用现代测绘的高科技手段,叙述现代测绘在防灾、救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1979—2020年共42 a的降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多变量EOF、傅立叶滤波、线性回归、T-N波通量等方法,研究了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on-Canonical Atlantic Niño,NCA)对中国东部夏季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结果显示,NCA在前汛期引起中国南方降水增加,但在后汛期导致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这是由于在前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位于热带北大西洋,可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正反馈引起拉尼娜,进而激发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的异常西南气流有助于将暖湿水汽输送至我国南方,导致前汛期南方降水增加。在后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南移至赤道大西洋,通过调节沃克环流增强拉尼娜,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进一步增强并覆盖华南地区,导致华南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此外,与NCA相关的东传罗斯贝波列在前/后汛期位于副热带/中高纬地区,其在我国东部引起的环流异常也有助于NCA在前/后汛期影响我国南/北方降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近38年(1951—1988年)海平面气压场与我国160个站降水的冬夏距平值,研究了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变化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联系的年占一定优势。季风降水与SST的关系虽非逐年对应,但SST异常对东亚季风气压场的年际变化及我国降水变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与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同,全球变暖下热带大西洋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发现全球变暖后热带大西洋在秋季的升温类似大西洋尼诺(Atlantic Niño)的正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小于东部;在夏季类似大西洋尼诺的负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大于东部。利用覆盖(overriding)技术,分离了风应力、风速和CO2的直接热效应对海洋升温的作用,探讨了大西洋尼诺本身和全球变暖作用下类似大西洋尼诺正位相(下文简称“类大西洋尼诺升温”)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情况下的形成机制基本相同,风应力的变化是导致大西洋东部暖异常的主要机制。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区别:1)全球变暖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振幅减小,而大西洋尼诺时变化不大;2)全球变暖下西风异常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东部,而大西洋尼诺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部;3)除风应力外,CO2的热效应对类尼诺升温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本世纪以来所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和太阳活动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数及其差异,并分析了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位相的关系,以期对埃尔-尼诺现象的预测提供太阳活动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两类(反)EINino年1949~198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活动的气候特点,包括热带风暴生成数和登陆数、风暴生成位置及路径,并讨论了其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EINinoⅠ类年,105°~119.9°E经度范围内的热带风暴生成数偏多,而120°~179.9°E范围内的风暴生成数偏少;风暴生成位置偏西、偏北;移动趋势多转向路径而少西行路径;另外,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数也偏多,此时,副高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度及面积指数均偏弱,Ⅱ类年则相反。同样,分析反EINinoⅠ、Ⅱ类年亦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