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4~5月初在东海赤潮高发区暴发的特大规模原甲藻赤潮前期和暴发初期对该海域进行的现场调查,并对该海域COD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赤潮暴发前COD为0.295-1.836mg/L,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根据其在局部海区底层出现的异常升高结合其他参数分析可对特定海区潜在赤潮暴发的可能性进行评估。赤潮暴发时COD为0.36~3.14mg/L,表层和中层与叶绿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主要受生物影响。富营养化指数表明赤潮暴发前近一半海域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不如营养盐重要。  相似文献   
2.
选取了东海赤潮高发区4个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通过测定δ13CTOC值,利用δ13C的双端元模型计算了沉积物中TOC的海源和陆源贡献率,并分析了正构烷烃和脂肪醇的组成与分布,探讨了其来源。结果表明,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高碳数烷烃为主,有明显的奇碳优势,且呈双峰群分布;各站位总正构烷烃(T-ALK/μg/g)含量随深度有不同的变化;碳数奇偶优势指数(CPI)、陆源海源优势烷烃比(TAR)、平均链长(ACL)等正构烷分子指标,反映出在调查海区陆源正构烷烃的输入占主导,且以草本植物为主。直链烷基醇主要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4个站位的植醇经历了相似的生物化学过程,说明沉积环境较一致;菜籽甾醇与甲藻甾醇的比值指示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群的历史变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重所导致的赤潮由简单的硅藻赤潮向硅藻甲藻混合型赤潮转变。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将Karl and Tien(1992)提出的Mg(OH)2共沉淀方法应用于东海赤潮高发区水体中磷酸盐的调查。本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测限为0.004μmol/L。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磷钼兰方法进行对比,常规磷钼兰法高于共沉淀法。说明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磷化合物,且其不能被Mg(OH)2共沉淀,如1-磷酸核糖。此时,共沉淀法的测定值更接近水体中真实的正磷酸盐含量。共沉淀法可为赤潮爆发过程中低磷阶段的样品分析提供较可靠数据。用共沉淀法提供的测定数据分析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中磷酸盐的变化,长江口磷酸盐总的分布趋势是沿岸含量较高,向外海逐渐递减。赤潮爆发过程中,随着赤潮藻类增殖,水体中磷酸盐被大量消耗,表层磷酸盐浓度迅速降低;赤潮消亡阶段,表层水体磷酸盐浓度逐渐回升,而底层由于藻类死亡后逐渐沉降磷酸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地方病高发区成井用胶质水泥浆的试验研究,以普通水泥和膨润土为基本材料,同时添加改善材料性能的外加剂,研制了一种用于高砷、高氟、高矿化度地区水井成井的止水材料,具有流动性好、抗渗性高、不收缩、完全无毒、价格低廉等特点,特别是其高抗渗性和不收缩性非常适合地方病区成井时隔离劣质含水层,保证优质含水层与劣质含水层互不串通、不渗漏、不污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分离自我国东海藻华高发区的亚历山大藻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通过运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藻株为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并对其ITS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藻体长21—35μm,体宽20—33μm,ITS序列长度为592bp,系统发育树中与中国东海、南海两株A.tamarense以及一株代表"亚洲温带"基因型的A.catenella聚合在一起,支持率为100%,形态特征与A.tamarense基本一致,核糖体基因型则为塔玛复合种"亚洲温带"基因型。通过现场观测,研究浙南至闽北东海藻华高发区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分布变化特点,在东海原甲藻藻华消散期,塔玛亚历山大藻逆势而上,其细胞密度达到1.7×104cell/L,并逐渐向沿岸靠近,这与季风转向,台湾暖流入侵及水体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2001-2012年新疆融雪型洪水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2001-2012年新疆区域内发生的融雪型洪水资料,分析研究了近12 a新疆融雪型洪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融雪型洪水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3月新疆全站总累计降水量大小相关,降水量大的年份,对应的融雪型洪水发生次数也多;冬末至夏季融雪型洪水在北疆地区基本上是从西向东、从南向北的先后顺序出现,而在南疆地区的融雪洪水基本上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先后顺序出现.新疆融雪型洪水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夏季,其中,北疆地区在3月,南疆地区在7月发生较多;伊犁河谷、昌吉、阿勒泰、和田等地区及青河、乌鲁木齐、阿克陶、民丰等市县是新疆融雪型洪水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那坡县进入主汛期,地质灾害也随之进入高发期,那坡县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汛期地灾防治工作。成立了由局班子成员带队,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6个巡查小组,加强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2012年高发区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重点巡查。并以五个工作到位,迅速行动,加强地灾防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部分脂类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Icp值及姥鲛烷/植烷的质量比(Pr/Ph)普遍较低,而n-C16,n-C18的质量分数较高。分析表明,石油烃是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脂肪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细菌、海洋微藻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脂肪酸如直链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不(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在2005~2006年间的组成和分布比较稳定:直链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利用生物标记物分析表明,海洋自生生物源(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陆源脂肪酸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该方法以矢量图斑为研究对象、以GIS的地理信息与RS的遥感影像信息为特征来源,提取图斑的特征向量.在设计识别方法时,将土地利用变更地块的识别变通成对标准地类的识别,同时引入"落入"、"误判高发区"的概念以降低变更地块的漏判率.经试验,该方法基本可替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人工判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文敏 《西部资源》2009,(5):23-23
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与地质灾害的防治衔接不够,一些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加之该县特殊的"三山两槽"沟壑发育地貌,导致地质构造和岩性复杂多变,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