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主导系统的发展,分析了影响系统的成因,并以700hPa冷空气的活动,分析了形成这次强冷空气天气的冷源及东部大降水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月在大亚湾潮下带4个站位底拖网获得的海地瓜数据,建立了2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即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 GMRI)和底拖网法风险指数(bottom trawl risk index,BTRI)。在大亚湾7种大型底栖动物中,除了冬季和春季的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夏季的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的GMRI超过50%外,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海地瓜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等的GMRI均小于50%,即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2021年3月大亚湾潮下带D13站位海地瓜的BTRI为65%,处于高风险等级,而D11、D21和D31站位海地瓜的BTRI分别为31%、19%和33%,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采泥器法的优点是可定量计算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验和技术缺失,我国冰区滨海核电站的冷源取水安全受到海冰的威胁。数值模拟预警是建立和完善核电冷源取水安全保障系的关键部分。本文以辽东湾东岸的红沿河核电站为例,介绍了 3 种主要的核电冷源安全海冰致险模式,给出了 不同致险模式的数值模拟预警流程,并对数值模拟范围的选取进行重点阐述。结果表明,满足 24 h 预警需求的海冰数值模拟范围面积在数百甚至数千平方公里以上,较大的模拟范围与高网格分辨率对运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目前该数值模拟预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冬至夏,南海和西太平洋盛行对流云,有利于洋面对大气加热;青藏高原上空以少云和对流云为主,亦有利于上下边界对大气加热。因此,南海、西太平洋及青藏高原是大气的热源。而中国南方(35° N 以南) 由于盛行波状低云,不利于上下边界对大气加热,因而中国南方为大气的冷源。季风交替期(4 ~5 月) ,中国东部850 ~500 h Pa的温度距平,主要是两个热源和一个冷源力量对比的结果。此期的冷源上空,未来2 ~3 个月即6 ~8 月将发展梅雨大槽。统计结果表明,梅雨强度几乎与南方冷源强度呈线性关系:850 ~500 h Pa 气温负距平很小时,未来梅雨很弱;冷源很强时,未来梅雨很强。  相似文献   
5.
2014年底,在广西防城港核电厂一期工程1号机组热试期间,核电厂所在的冷源水取水海域钦州湾暴发了球形棕囊藻赤潮,赤潮严重时出现了冷却水系统堵塞现象,严重威胁到核电的安全。本次由藻类引发的威胁核电冷源安全的事件在国内尚属首例,以往人们更多关注核电的温排水对附近海域生物的影响,而反过来,生物对核电正常运行的潜在影响相比之下缺少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历史调查资料,对潜在影响防城港核电冷源系统的藻类及其暴发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以大规模暴发时易成囊、成团、成簇以堵塞核电冷源入水作为筛选标准,筛选出球形棕囊藻、束毛藻、夜光藻和浒苔几种潜在威胁种,进一步对潜在威胁种的预警监测和防控方法进行初步介绍,以达到早期预防、保障核电冷源系统安全用水的目的,并为其他核电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研制了新型天然气水合物孔底冷冻取样器。取样器采用冷源外置式,通过绳索取心方式,实现孔底冷冻岩样。介绍了新型取样器的冷冻方式、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es, composite analyse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mospheric/ocean circulation is discussed. In winter, the anomaly of the strong (weak)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plateau causes low-level anomalous north (south) winds to appear in eastern China and low-level anomaly zonal west (east) winds to prevail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from spring to autumn.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anomalous warm (co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follow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addition,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equatorial middle and eastern Pacific in winter can influence the snow depth and intensity of the cold source over the plateau in the following winter due to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相似文献   
8.
夏季北极海冰激发的500hPa遥相关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7月、8月北极海冰与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相关场,7月、8月500hPa基点相关图,多冰年与少冰年的1000—500hPa厚度差图等,得到如下结论: 夏季极冰冷源的存在,可激发北半球大气产生遥相关型,这种遥相关型可以看成二维Rossby波列,具有相当正压结构,在西风带中沿着固定的波导自高纬向低纬分布,从而影响北美的环流和天气。表现为极冰偏多年份,极涡加强而偏心,加拿大高压脊和北美大槽亦同时加强;反之,极冰偏少年份,上述系统均减弱。  相似文献   
9.
东北某些地区长期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地下冻土,在地下水源热泵的运行中可视为天然冷源。天然冷源对地下水源热泵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地下水源热泵运行效率,运用室内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探寻冷源对地下水源热泵影响规律。对加格达奇地区的冷源场地进行了室内热物性试验和现场岩土热响应试验。研究表明:该地区砂、砾的热物性参数(比热容、导热系数)随深度增加呈现离散现象,砂岩、花岗岩热物性参数变化不大;岩土体导热系数花岗岩最大,砾、砂最小,砂岩居中;比热容受深度影响波动较大,特别是不同深度的砾、砂层比热容差别较大。依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构建数值模型,开展模拟研究,对多井抽灌系统下热突破现象以及影响范围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冷源对该场地地下水源热泵的影响范围在150 m以内,而且在小于75 m的范围内对地下水源热泵的影响最为显著,为未来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的设计、选址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奇异值分解方法,讨论了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冷源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海洋环流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异常强(弱)冷源可以使随后我国东部维持异常偏北(南)风,并诱生出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异常偏西(东)风,从而可以促使下一个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偏暖(冷)。而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可以通过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来影响下一个冬季青藏高原东部的积雪深度和大气冷源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