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依据一种基于建筑用地比例和土地利用信息熵的城乡站点划分方法,将西安市环境与气象站点划分为城区、郊区和两类乡村站,讨论其PM2.5的城乡分布特征及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西安市呈现不同的PM2.5城乡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两类乡村站点PM2.5差异明显且下风向乡村站点(乡村D)对应的UHIID对城区和乡村的影响程度大于上风向乡村站点(乡村U)对应的UHIIU。在城区较多本地排放的影响下,乡村PM2.5浓度与 UHIIU(或UHIID)相关系数均大于城区。随着UHIID的增加,城乡PM2.5相对浓度差值(RUPIID)整体呈下降趋势且UHIID与RUPIID在春夏秋季显著负相关。UHIID增大,城区近地面PM2.5的水平扩散能力减弱,但PM2.5的垂直扩散能力较乡村更强,从而UHIID通过影响PM2.5的传输扩散特征,进一步影响西安市RUPIID。  相似文献   
2.
城市热岛效应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MODIS资料研究了2004年4月南京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合地表覆盖类型分析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ts)、地表反照率(α)的城乡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了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效应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南京城区存在着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平均ts比乡村高约10.83%;城市NDVI和α分别比乡村低约为62%和18.75%;NDVI与t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而NDVI与α之间关系与波段有关;城乡植被覆盖差异是造成UHI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地表反照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居民创业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施帆  张佳  王琛 《地理研究》2020,39(8):1852-1863
创业意愿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大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运用多层混合效应logistic模型,从区域创业示范效应、教育背景和风险偏好三方面探讨城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① 区域示范效应促进东部城市居民创业意愿产生,但对中西部城市及农村居民无显著影响。② 城市中高学历居民更难产生创业意愿,东部农村居民创业意愿与教育背景无关,在中西部农村,高学历促进创业意愿产生。③ 城市中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居民更可能产生创业意愿,但当居民风险容忍度高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创业意愿的可能性不再改变,且东部城市的容忍程度门限高于西部城市;而在农村,偏好更高风险不能促进创业,仅当居民不愿承担任何风险时才会抑制创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卫星遥感的北京城乡植物物候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海江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63-1469
利用2002-2009 年1 k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通过提取春季NDVI上升最快的日期和秋季NDVI下降最快的日期,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两个角度,分别对比分析了核心城区、边缘城区和乡村3 个区域的生长季开始日(SOG)、结束日(EOG)以及总日数(TD)3 个物候指标。结果表明,城区的SOG早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早,比乡村提前约20 天;城区的EOG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晚,比乡村推迟约15 天;由此导致城区的TD多于乡村,其中核心城区最多,大约比乡村多35 天。2002-2009 年,城区的SOG呈现推迟的趋势,EOG呈现提前的趋势,而乡村的SOG呈现提前的趋势,EOG呈现推迟的趋势;由此导致城区TD呈现减少的趋势,乡村则呈现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量化了北京地区城市与乡村植物物候的差异,揭示了城市环境对植物物候的影响,为研究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比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可持续的家庭消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食品消费是家庭消费的重要内容,本研究1978-2006年国家统计数据,通过对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差异以及食品消费周期中能源、化学品等物质投入进行分析,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研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强,因为消费相同重量的肉蛋奶等制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于粮食消费;②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碳排放总量上高于农村居民,其中,直接碳排放量农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间接碳排放量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饮食消费习惯不利于减少食品消费碳排放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增加居民食品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③提高食品消费相关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消费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研究结论为研究食品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引导可持续的家庭消费模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镇和乡村住房建筑地震设防水平差距较大,暴露在低设防农村与高密集城镇下的人口因此面临较高的地震风险,面向地震设防风险分析未来城乡人口及暴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人口-发展-环境(PDE)模型,模拟分析了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下的未来城乡人口地震灾害时空暴露。结果表明:(1)除SSP3下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外,其他SSP情景下各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均先增后降,农村人口数量受城镇化影响呈持续下降趋势;(2)城镇与农村地震灾害高、较高人口暴露等级空间分布相似,集中在华北、西南与东部沿海地区;(3)相较于有设防的城镇地区,无设防农村地震人口暴露等级偏高,高暴露、较高暴露等级的数量偏多,未来城镇人口暴露等级有所上升,而农村人口暴露等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百分位法确定了极端温度事件,通过t检验法、气候倾向率分析了极端温度事件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了四季极端温度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和低温日数分别呈现以增加为主和以减少为主的变化特征,这种趋势随时间增强,东部沿海地区最显著。四季极端高温日数增多、强度增大,夏季增多最多、冬季最少,强度增大在春冬季最强。四季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强度减小,冬季减少最多,强度减小在春季最强。浙西地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年际变率小于浙东地区,浙江城市地区四季极端高温强度更强、极端低温强度更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