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台站简介1.台站位置德令哈地震台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段,该地区为走向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线状褶皱非常发育,垂直差异运动强烈,是地应力易于积累的地区。德令哈地震台位于合黎山—龙首山褶皱带南缘与走廊断陷的分界处,河西系德令哈—榆木山  相似文献   
2.
利用德令哈地震台DD—l记录到的746个近震,对其测定的震级偏差进行统计计算,发现DD—l测定的震级偏小。经过分析,指出了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给出了校正值C= 0.15。  相似文献   
3.
德令哈6.6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地震局2003年度会商确定的应注意地区内,震前测震学出现多项中短期异常。该地震序列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均符合主震一余震型判断指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序列跟踪工作总结出该序列早期阶段(20天内)预测强余震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德令哈6.6级地震前卫星红外长波辐射OLR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松涛  孙洪斌 《高原地震》2003,15(3):42-44,51
应用NOAA卫星资料反演的地震长波辐射值OLR对2003年4月17日发生在青海省德令哈西的6.6级地震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1月起OLR距平值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区域。  相似文献   
5.
采自德令哈地区石炭系的12个碳酸盐岩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德令哈地区石炭纪整体为分层中等的弱还原海相环境,水体受陆源碎屑注入影响明显。这种湿热、还原的高盐度水体利于生物的繁盛及有机质的保存,使德令哈地区石炭系发育极为优越的烃源岩条件。垂向上,克鲁克组偏高的咸化程度及分层程度,表明克鲁克组沉积水体相对闭塞、咸化程度较高,而怀头他拉组、扎布萨尕秀组灰岩形成于水体交换相对通畅的海域。从岩性组合、陆源碎屑注入变化及盐度、还原性的差异来看,克鲁克组主体为局限台地环境,而怀头他拉组、扎布萨尕秀组为开阔台地。作为对克鲁克组高盐度、还原性水介质环境的响应,克鲁克组烃源岩TOC条件要比怀头他拉组及扎布萨尕秀组优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发生在2004年8月13日德令哈地区的大雨天气,从环流背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水汽、热力条件和动力机制以及地形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大雨的内在机制,是一次大环流形势调整后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与新疆东移冷空气在副高边缘交汇时低涡辐合带强烈发展,激发了前期堆积的不稳定能量,同时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大雨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并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了大雨天气的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笔者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德令哈盆地中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基底沉降过程和大地构造相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点.(1)二叠(?)一中三叠世发育类复理石盆地组合和早侏罗一早白垩世发育陆相含煤磨拉石盆地组合,构成前陆盆地的“标型”充填;(2)上凸的总沉降曲线反映前陆盆地的发育规律;(3)德令哈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末次陆一陆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世,早侏罗-早白垩世的构造运动则归属于南祁连对柴达木板块的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8.
震(前)兆远场异常与德令哈6.6级地震临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叙述了2003年4月17日发生在青海德令哈6.6级地震及异常台站概况。采用甘肃省内11个地电台共61个测项(其中电阻率28个测项、自然电位28个测项、大地电场5个测项)及地震活动空间扫描图像(频度场、6值、GL值)进行筛选,从中检索到了15项异常指标。经对数据的处理与临震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出现为6.6级地震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临震异常判据;这些异常判据也可为将来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17日青海省德令哈市西北发生6.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上,震前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大面积ML4级地震平静,而震中附近则同时出现了高频次、高GL值异常以及ML3级地震平静—活跃、ML4级地震平静等异常现象。对省内及甘肃省前兆观测资料进行追踪分析,认为震前有4项前兆测项呈现出中期和短期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