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祎  安祥 《贵州气象》2005,29(6):40-41
对江口县1981~2000年的大气观测资料与农业气象田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找出影响江口县杂交稻空壳率的相关因子,并确定其相关因子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旱育秧龄与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 -2 0 0 1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杂交稻旱育秧龄与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用 >1 2 o C(粳稻 >1 0 o C)有效积温表示秧龄稳定可靠。得出了各品种培育壮秧 ,适宜移栽秧龄的有效积温 :早熟杂交组合 1 60~ 1 80 o C·d;中熟杂交组合 2 2 5~ 2 5 0 o C· d;晚熟杂交组合 2 60~ 2 90 o C.d;早中熟粳稻 2 4 0~ 2 70 o C· d。  相似文献   
3.
4.
5.
以汕优63为代表的杂交稻在水利条件好的、采用保温育秧技术、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播种裁插,并且齐穗期安排在8月中旬前并加强栽培管理的稻区,即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风险而获高产。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中国超级杂交稻对孟印缅地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对于保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收集孟印缅地区气候、土壤、田间管理信息和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籼型杂交稻F优498和丰两优4号的品种信息和区试数据,通过EPIC模型模拟了1996-2005年雨季孟印缅3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超级稻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孟印缅地区主要胁迫因子对超级稻单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2000年的灌溉和施肥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0.22 t/ha,在充分灌溉且合理施肥的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1.33 t/ha。② 孟印缅地区雨季稻的增产空间达22771万t,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印度的恒河平原东部、印度半岛东南沿海与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③ 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西南部和印度大平原西北部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溉设备以满足高产水稻用水,缅甸的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印度的东北地区则需要增施氮肥以满足高产水稻用肥。  相似文献   
7.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气候生态诊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对气候生态条件有严格要求,确定制种生产基地时应当先对当地的气候生态适宜性进行科学地诊断与评估。该文系统地分析了气候生态条件对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特定影响,提出了制种生产上应注重的两段气候生态安全期概念,研究了两段安全期的诊断评估方法,研制出了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时空择优气候服务系统,并据此确定了湖南全省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的适宜区域与时段。2000年初,湖南省有关部门采纳了此项建议,进一步规范了全省的两系制种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9.
NCEP/NCAR再分析温度资料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在农业气象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以北京、南京、广州、昆明、郑州和三亚6个气象台站的实测地面气象资料为依据,证明了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的可靠性。进一步用Cressman插值、双线性二次插值、抛物线二次插值以及先抛物线插值后线性插值等4种插值方法,用NCEP/NCAR再分析温度网格资料对上述6站的地面日平均气温进行了插值计算,并对不同插值方法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站点纬度较高时(30°N以北),应用双线性二次内插法插值效果较好,精度略低;站点纬度较低时(30°N以南),应用Cressman插值法插值效果好,精度也高。这可能是较高纬度缺测资料较多造成的。利用NCEP/NCAR再分析网格温度插值资料分析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泰国的制种气候适应性证明该资料在农业气象研究中是可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两系杂交稻的首要不育系———培矮64S制种的气候适应性, 一方面可为两系杂交稻的生产提供决策参考, 另一方面也可为其它不育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分析气候适应性时, 首先利用播种—抽穗天数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 建立发育期模型; 然后利用自交结实率资料及其对应的气象资料建立育性量化模型, 并求出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最后将我国稻区35个站点42年 (1951~1992年) 的气象资料代入发育期模型, 求出各站点的可能出穗持续期 (最早出穗期—最晚出穗期的历期), 对比育性转换的光温指标, 确定培矮64S在80%、90%和95%保证率下连续不育 (可育) 的初、终日, 将连续不育期作为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季节, 将连续可育期作为繁殖培矮64S的季节。结果显示:培矮64S仅能在海南岛及云贵高原中低海拔地区自交繁殖; 而在东北、云贵高原以外的稻区, 培矮64S均可用于生产两系杂交稻的种子, 各稻区制种季节的长短、起止日期与种植地的纬度、海拔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