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媛  张录军  赵鹏  郭东琳 《气象科学》2021,41(3):323-330
基于1979-2018年的NCEP-DOE Reanalysis Ⅱ逐日再分析数据,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Algorithm,FCMA)将北极地区极昼期间的气候分为寒干型、半寒干型、半暖湿型及暖湿型4种.在夏季北极海冰快速减少的气候背景下,这4种气候型控制的区域也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海拔要素对温度、降水和气候型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宇欣  李育  朱耿睿 《冰川冻土》2019,41(3):505-515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5 000 m,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对周围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使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温度、降水0.5°×0.5°格点数据,以及由GTOPO30数据(分辨率为0.05°×0.05°)经过重采样生成的陆地0.5°×0.5°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了青藏高原温度、降水受海拔要素的影响,并通过青藏高原区域79个气象站的数据进行验证,进而使用柯本气候分类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两种方法对青藏高原气候进行划分,探讨青藏高原各分区海拔要素对温度、降水的影响差异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各分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不同,是由于地形起伏不同造成的青藏高原热源效用不同;降水与海拔的关系不同,是由于各区域受控于不同的气候系统,造成干湿度的不同,因而最大降水高度带不同。  相似文献   
3.
宁夏地表湿润状况及极端干湿事件演变规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宁夏1961—2004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地表湿润指数,以此为基础对宁夏地表湿润状况及极端干湿事件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宁夏大致经历了冷湿期、冷干期、暖干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夏年极端干旱频率有增加的趋势,极端湿年高频区逐渐缩小; 80年代以来,宁夏极端干旱年事件高频区明显扩大;不同气候型态下,极端干湿事件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冷干期极端干旱事件最多,极端湿润事件最少,冷湿期极端干旱频率最小,极端湿润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4.
巴里坤盆地现代气候波动及近250年来的冷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相关普查找出巴里坤山区年表7的生长限制因子为上年6—7月均温,从而得到了巴里坤近250a来冷暖变化的替代序列。该序列的低通滤波曲线,揭示了近250a来的冷暖变化事实。方差分析指出,巴里坤冷暖变化的主要周期为126a。温度曲线与天山冰川进退时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棉花丰欠年天气气候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静  杨修群  高苹 《气象科学》2006,26(1):39-46
利用江苏省1965~2004年的棉花产量,用灰色系统模型逐段滑动平均,得到了棉花的依社会生产水平变化的趋势产量和随气象条件变化的气候产量。通过对棉花气候产量与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夏季光温水匹配是棉花优质高产的关键因子。分别对历史上棉花典型丰产年和欠产年500 hPa高度场距平的合成分析表明,丰产年500 hPa高度场表现为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势力偏弱,而欠产年冷空气和副高势力都偏强,冷暖空气交汇在苏北。2003年和2004年分别是近30 a典型的棉花欠产年和丰产年,分析其6~9月500 hPa高度场、-8℃线、低空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要素场逐日天气演变和环流特征分别得出,2003年夏季活跃的季风和冷空气、面积大势力强的副高,造成低温阴雨寡照,是当年棉花严重减产的原因;而2004年冷空气势力弱,季风不活跃,没有明显连阴雨及大的气象灾害,是当年棉花优质高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西北气候可能转型的依据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西北气候是否正在或已经转型不仅是个科学问题,它也与该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太阳活动周期长度、孢粉及冰芯等资料,在分析了西北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后指出,西北气候已经完成了由冷到暖的“转型”;推测西北的“千年湿期”将从22世纪开始;西北东部气候转为湿型可能要发生在2020年以后.  相似文献   
7.
论山地气候带和气候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毛政旦 《地理研究》1989,8(3):21-29
本文论述了山地高度气候带与纬度气候带在形式上的联系和物理成因上的区别;在达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山地高度气候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山地最基本的气候型有四个,即高山气候,谷地气候,坡地气侯和高原气候。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气象局:拉尼娜消失,太平洋气候型目前转为中性太平洋气候型目前转为中性。 2007/2008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在过去的两周里(4月下半月——译注)持续转弱消失,主要的指示因子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仅在太平洋中西部显示一些拉尼娜事件的特征:海温较正常为冷、信风增强和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10,(2):252-252
NCAR科学家Aixue Hu的研究表明,10万年前冰河时代白令海海面上升可能曾经致使当时的气候型发生变化。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导致白令海峡开合,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热量输送和大西洋的盐度,所以北美与格陵兰部分地区夏季温度出现冷暖振荡,致使冰原进退,并影响全球的海平面高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月的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年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在对沙尘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由多到少及由少到多演变的基本环流型态及主要环流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50年,西北地区东部年和春季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在80年代中期出现由多到少的异常突变,1986年前,为多发阶段,其后,沙尘暴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处于少发阶段,90年代末,发生频次又明显增加;   沙尘暴频次突变前后极涡的强度、贝加尔湖到蒙古国的高度距平场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差异。同时,突变期间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1986年到1987年及1998年到1999年,所选5类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均出现了明显转折,对应同期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频次出现了由多到少或由少到多的突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沙尘暴突变一般出现在多个环流特征量气候变率对应的同一个峰值(谷值)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