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5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547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806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提出的新概念,并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这些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黄河下游水量持续偏枯,用水量不断增加,水污染范围逐步扩大,污染程度日益加重,黄河水资源管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程度加剧两大难题。当前,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4.
发展测绘自动化技术,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各自部门或单位的具体设备力量及经济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路子。  相似文献   
5.
6.
煤成气的形成和保存、运移、富集均受地质条件的控制,文章试图从理论的角度阐述沉积环境、变质程度、区域构造、其它地质条件等对煤成气赋存的影响,为煤成气的开发利用和矿山灾害的防冶提供指导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准确的土地资料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和保障.地籍信息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时效性强、应用广泛、管理复杂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RS、GPS、GI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实现地籍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了地籍管理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西华县城东关3公里处,有一个漂亮的村庄,一座座红白相间的两层小楼整齐统一,村内道路横竖一条线,排水沟、绿化带、路灯等公用设施应有尽有……这就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西华县皮营乡安营村. 皮营乡安营村共有131户,545口人,共有耕地630亩,人均耕地1.6亩,原村庄面积340.6亩,户均宅基地2.6亩.历届村委没有实行村庄规划,每户宅基地面积大小不等,多则2~3亩,少则0.3~0.5亩,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地势低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部分"能人"纷纷迁往县城居住,造成村内空宅多,安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极大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9.
区位商是用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商如果大于1,表明研究区域在某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较高层次区域平均水平,该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外输”,区位商值越大,则研究区域在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如果区位商小于1,则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业化部门,且产业部门的产品需要“内进”;如果区位商等于1,则表明该产业部门产品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