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4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AW600SE型自动站是气科院和天津气象仪器厂共同研制,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采集器作为核心部件。它可靠性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2000小时以上。2002年8月18日在我站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以来,总的来说是可靠的。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采集器与主控微机之间通讯失败,本文将我站处理该故障的检查排除方法加以总结,供各安装CAW600型自动站的观测员借鉴。  相似文献   
2.
飑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飑产生时常伴有大风,而我们观测员有时只记录大风,而忽视了飑这种天气现象,造成天气现象漏记。为了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笔者根据介休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气象资料以及工作中的观测经验,对飑产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作一浅析。1定义从天气学  相似文献   
3.
黄斌 《广东气象》2002,(3):39-40
做好气象仪器的维护工作 ,减少因仪器故障或仪器维护不当等因素造成对气象资料的影响 ,保证气象资料的完整和准确 ,是测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做好测报仪器的维护工作作一浅述。1 设立兼职仪器维修保管员  受仪器性能、人为因素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 ,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 ,必须及时维修或更换。这些工作都带有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 ,可以选择懂技术、有较强责任心的观测员兼任仪器维修保管员 ,负责全部气象仪器的管理和重点仪器的维护工作 ,规定其主要职责如下 :( 1 )编制仪器器材计划 ,保管好备用仪器 ;做到备用仪器齐全且不超检。…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随着自动站仪器设备的启用和推广,一些由于仪器原因引起的数据差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动站自记降水量滞后问题就是普遍存在且由于各地的观测员以及测报预审员的理解不同,其处理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由于降水量的滞后在编  相似文献   
5.
高轩 《陕西气象》2010,(3):31-3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章详述了二十九类云的不同特征,观测员可以依据各种云不同的外形、结构、排列、色泽、高度等特征,分析判定云状。这是云状判定的基本方法。但在观测实践中,由于云常常变化复杂,或因雨、雪、雾、沙尘等天气影响时,云的部分特征不明显甚至目测不到,给云状判定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雪压的观测比较特殊,比较繁琐。冬季降雪达到观测标准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观测员必须反复操作测量工具和读数。是一个比较长的观测过程。由于观测次数少,而且每次雪深都不一样.使得雪压前后对比观测比较困难.往往会造成观测数据出现误差。在实际观测中总结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能保证雪压观测数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浅析雷暴相关电码的编报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天气报中关于雷暴相关现象的编报,因其规定特殊较难掌握,尤其是其中一些电码的相关编报对许多观测员来说更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8.
培训地面气象见习观测员的带班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多年地面气象观测带班经验,从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培养、基本功培训、上机操作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与测试4个方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带班方法与技巧,阐述如何将一个气象见习观测员培训成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观测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徐辉 《气象》2005,31(4):88-88
《地面观测规范》规定:直管地温表应安装在带有铜底帽的保护框内,保护框顶端连接在一根木棒上,木棒顶端有一个金属盖,恰好盖住硬橡胶套管,木棒上几处缠有绒圈,金属盖内装有毡垫,温度表的感应部分周围填满铜屑。这样安装的目的就是阻滞管内外空气对流交换,防止降水等物落人,温度表具有必要的滞后性。只有这样才能真实测定地中温度。有的观测员在平时观测工作中,并未完全按上述规定执行,容易造成记录失真。  相似文献   
10.
李光强 《贵州气象》2004,28(5):41-41
自动站的建设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对减少人为读数误差和观测员的劳动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于2002年10月中旬建成,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笔者发现传感器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