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芜湖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和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6日安徽省沿长江东部大范围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环流背景及雾生消的物理条件。结果表明:安徽沿江东部地区此次春季大范围雾的性质为辐射雾,雾发生时雾区上空为西到西南风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地面为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由雾生消的物理条件可知,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和长波辐射降温造成的水汽凝结是此次大范围雾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近地面逆温层有利于雾的维持,且随着近地面逆温层的抬升,雾层变厚并发展。低空的逆温层则形成稳定的层结,阻止水汽向上传输。近地面风速大小合适,风垂直切变小,低层有湍流,中层无明显上升运动,构成雾形成的有利动力条件;而湿层变厚又阻止了水汽向高层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雾发生和维持的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和动力条件逐渐消失,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2年11月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近地层充足的水汽,良好的辐射降温条件和800hPa以下的弱的辐合上升是辐射雾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低空强的逆温层和600hPa以下的弱辐散下沉作用是大雾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夏立新  黄石璞 《气象》1999,25(7):52-56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8年1月20日清晨的机场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得出低层充足的水汽,良好的大地辐射降温条件和850hPa以下的弱的辐合上升是该辐射雾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低空强的逆温层和500hPa以下的弱辐散下沉作用是大雾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的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V3,模拟分析了2005年11月19-21日发生在华北平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大雾是发生在相对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的辐射雾.模拟的天气形势与实况基本一致,模拟雾在范围、强度、生消时间等方面基本反映了实际大雾的生消变化规律.近地层逆温的维持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对雾层长时间维持起着重要作用.诊断分析表明,大雾维持期间,雾区近地面层处在弱的水汽辐合区;900 hPa以上为辐散区和负涡度区,整层大气中下沉运动占主导,大规模的下沉辐散运动有利于中低层大气增温,与近地层的辐射降温相配合,有助于边界层内形成逆温;冷暖平流的作用也有助于逆温形成;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冷却,是最主要的降温因子;太阳短波辐射是导致大雾减轻及日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2年11月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近地层充足的水汽,良好的辐射降温条件和800hPa以下的弱的辐合上升是辐射雾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低空强的逆温层和600hPa以下的弱辐散下沉作用是大雾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