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闽江流域水体氨氮降解系数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模拟实验对闽江流域氨氮的降解规律进行研究,降解系数采用稳态一维降解模型进行分析计算,闽江上游流域氨氮的平均降解系数为0.140~0.260 d-1,中下游流域氨氮的平均降解系数为0.099~0.203 d-1。结果表明,闽江上游流域氨氮自净能力比中下游流域的自净能力好,古田溪断面的氨氮平均降解系数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说明氨氮自净能力相对较弱,本研究为确定流域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及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闽 《中国地名》2012,(7):62-63
闽江,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乡,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闽江。闽江总长2959千米,干流长577千米,流经30余个县、市,流域面积6.1万平方千米,上游有沙溪、富屯溪和建溪3大支流,由水口镇入福州市境,在福州市境内150公里,经闽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化地分析洪水危险性和洪灾风险程度,探讨洪灾风险分析的方法及GIS在该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汪裕丰 《水文》1996,(1):56-57
深入考证历史洪水 提高设计洪水质量江裕丰(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1前言福建省闽江支流尤溪地处福建省中部,流域面积5436km2。街面水电站为尤溪5个梯级中的龙头水库电站,装机容量30万kw,它对下游梯级和水口电站(已建,装机容量140万kw)...  相似文献   
5.
叶金玉 《福建地理》2005,20(2):46-48,53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化地分析洪水危险性和洪灾风险程度,探讨洪灾风险分析的方法及GIS在该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闽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章新 《水文》2000,20(6):55-58
在统计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闽江流域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等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以及暴雨洪水特性和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潜在蒸散发公式2种修正方法及其在闽江流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类潜在蒸散发经验估算法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实际运用时需要进行修正。常用的修正方法是通过线性回归法对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并没有将修正反映到经验公式中的系数上。本研究提出一种系数修正的方法,通过逐月误差比例校正来修正经验公式中的参数,称之为误差比例校正法。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为标准,比较经线性回归法、误差比例校正法2种方法修正前后6种经验估算法(Blaney-Criddle、Hargreaves、Hamon、Makkink、Priestley and Taylor、Rohwer)在闽江流域的计算精度,从而对误差比例校正法的修正效果及稳健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逐月误差比例校正法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修正效果,可以较大程度提高6种经验方法在该区域的计算精度;常用的线性回归法虽计算较误差比例校正法稍复杂,但其修正效果及稳健性略优于误差比例校正法。  相似文献   
9.
闽江流域竹岐站年平均流量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流域控制水文站竹岐站1936—2004年年平均流量的时间序列重构相空间,计算饱和关联维D2与Kolmogorov熵的稳定估计值.结果表明竹岐站年平均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混沌特性;相空间吸引子的关联维为5.14,至少需要设立6个独立变量建立竹岐站年平均流量的系统模型;当D2趋于稳定时饱和嵌入维数等于7,说明重构相空间所需要的最小嵌入维数为7;Kolmogorov熵的稳定估计为0.155,即系统的平均可预报时间约为6~7 a.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对流域内"土地利用-环境效应-体制响应"反馈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建设用地、林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趋于减少,湿地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使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程度加重.对此,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人口增长幅度下降,建设用地增长较大,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林种结构产生变化,耕地被占用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保护了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