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9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农  李伟 《岩土力学》1997,18(A08):257-261
介绍了煤巷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内容包括高水速凝注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注浆系统及工艺,围岩注浆参数的确定,以及井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高水材料的水化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材料是80年代才问世的一种新型材料。它以铝酸钙或硫铝酸钙等为甲料(分别称为高铝型甲料和硫铝型甲料),以石灰、石膏和外加剂等为乙料,经磨细、均化等工艺而制成的甲、乙两种固体粉料。使用时,加大量的水配制成浆液,用管道将其送到使用地点,混合后的浆液便很快凝固。由于该材料可在水灰比2-5∶1的情况下浇注成型,又有速凝早强等特点,所以称为高水材料。研究高水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对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性能与应用有重要意义。1 单矿物水化铝酸一钙(CA)是高铝型甲料的主要矿物,与水反应可得到一系列结晶良好的水化…  相似文献   
3.
程银才  范世香 《水文》2011,(4):55-57
测站的水位流量关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固定的曲线线型,使得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延长变得较为困难。多层递阶方法将预测系统视为动态系统,具有跟踪系统时变参数的特性,但没能考虑高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回归分析考虑到了高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但由于采用定常参数建模,不能反映动态系统时变参数的特性。将多层递阶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用于单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高水延长。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单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高水延长时线型的需要选择、精度难以控制、效率低和不易程序化等缺点,为单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高水延长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高水分散性金红石型钛白产品,以硅酸钠和铝酸钠作为包膜剂,利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金红石型钛白初品进行了硅铝双包膜。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硅包膜条件下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包膜pH、温度、包膜剂浓度及包膜时间等工艺条件。双包膜中的优化工艺条件为:TiO2浆料的浓度为150g/L,包膜剂浓度为50g/L、pH值为4.5,温度为70℃,包膜时间70min。经过包膜样品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等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白度提高了3%。  相似文献   
5.
日前,永煤集团城郊煤矿利用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技术,成功将超高水混合物充填至采空区工作面,充填料的凝固强度达到了预期标准,充填工作面一次性试生产成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本刊的论文水平和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不少优秀的高水平论文。为了表彰优秀,鼓励创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将设置年度优秀论文奖。我们将通过专家评审与读者投票的方式选出年度十佳,获奖论文将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票。  相似文献   
7.
高水固化材料在南京铅锌银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铅锌银矿是地下开采矿山,历史上遗留的大量采空区已严重威胁地面风景区的稳定,区内不断发生地面沉降、塌陷等地质灾害;1988年以后,采矿方法更改为分级尾砂充填法后,随之又带来对井下作业环境的污染;选矿后产生的尾泥直接排入长江,造成环境污染。在本项研究中,提出“用全尾砂加高水固化材料充填采空区和生产采场”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可解决上述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水材料充填技术在减小地表沉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水材料用于采空区充填有着工艺简单、凝结速度快、性能稳定等优点。采用建立地表沉降观测站方式,研究了用高水材料充填采空区后地表沉降变形规律。结果显示,充填后地表的下沉量明显减小。2009年5—12月,充填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165.6 mm,月平均下沉20.7 mm。该方法用于减小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比传统的充填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高水还湖对水位影响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闵骞 《水文》2002,22(3):40-45
根据高水还湖对湖水位影响的物理机制,建立了以湖泊水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包含高水还湖减少入湖水量、加大湖盆容积、降低湖水位、减小出湖流量等因素的湖水位效应计算模型。计算不同内涝条件下高水还湖的水位效应值,揭示了水位效应与圩区内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