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和四川盆地云量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和四川盆地是我国云量最多的地区,素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盆地西缘的雅安古时还有“雅州天漏”的谚语。从全球日照百分率分布推知,川黔地区也是世界上天气最阴沉的地区之一。川黔之阴一向为国内外气象界所注意,本文根据1951—1980  相似文献   
2.
利用6 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25°×0.25°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1979—2016年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低涡集中生成于盆地内;在6月生成最多,7月发展最强;按移动情况不同可将其分为5类:东移型、东北移型、东南移型、西移型和少动型;东移型、东南移型、少动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6月,东北移型和西移型低涡生成个数的峰值在7月。夏季5类长生命史四川盆地低涡的结构和降水合成场表明:从发展强度看,东北移型最强,少动型最弱。从成熟期垂直结构看,除西移型外,低涡均随高度向西北或向西倾斜,在对流层低层为冷性结构,中层为暖性结构;东移型、东北移型、西移型低涡的正涡度区在垂直方向伸展更高;除东南移型、西移型低涡的强上升区与其中心重合外,其余类型位于其中心东侧。从降水特征看,除西移型外,其余类型低涡的降水中心均位于其移动路径东侧或东北侧,其中东北移型低涡成熟期6 h累计降水量最大。四川盆地低涡的强上升区、相对湿度大值区、位于对流层低层和中层的辐合辐散中心与降水所在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物理量场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低涡发展。  相似文献   
3.
A method to construct a nomogram of the daytime mixed-layer-height evolution is presented. The nomogram will be specific for a given location and land surface type and is intended to be an easy tool to achie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mixed-layer behaviour. Also it is a pedagogical graphical one-pager that displays the bulk of data that controls the evolution of the mixed layer. Nomograms from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Europe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Comparison with data from two sites shows good agreement although the nomograms overestimated the mixing height when it was low.  相似文献   
4.
根据 M onteith 的植冠面热量平衡方程来讨论植冠面温度计算的气候学模型方法。讨论了:(1)植冠显热( H )、潜热( L E) 和净辐射( Rn) 各通量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联系;(2) Rn 项中晴天有效辐射( Eo) 实验公式中湿度函数f (e) 在中国应用时的季节修正;(3) 植被土壤热通量( G) 的估算与其误差的影响;(4)根据气象台站的气候背景资料与参考植被的生物生理特征参数,运用 New ton Raphson 迭代方法求解植冠面温度;(5)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105站的探空资料以及NCEP/NCAR、ERA和JRA三种再分析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趋势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再分析资料的高空温度在中国东北和西北区域的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平均方面,JRA资料相比于探空资料的均方根误差较小,冬季的均方根误差较小,西北区的均方根误差普遍大于东北区;在年际变化方面,东北区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低层的反映程度明显好于高层,西北区各层三种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差值普遍比东北区大;在长期变化方面,三种再分析资料在对流层低层都较好,东北区NCEP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的降温趋势,而在西北区,则是JRA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的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夏季短历时降水气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正华 《大气科学》1993,17(3):268-273
本文根据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短历时降水气候概率和条件气候概率时空变化的特征,并给出城市热岛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这些工作为京津冀地区降水甚短期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闪电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祖钰  赵昕奕 《气象学报》1993,51(3):325-332
本文对1989和1990两年夏季京津冀地区300km范围内的闪电资料分析了闪电强度,回击数的气候概率分布和闪电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及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闪电的气候特征可以揭示出特定地区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的气候规律。  相似文献   
9.
深圳气候平均值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WMO约定,进入2001年,气候多年平均值时段由原来的1961~1990年变为1971~2000年。本文对比分析了深圳主要气象要素滑动的气候平均值的演变,由于全球大气增温和深圳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多年气候平均值出现了气温上升、雨量增加、湿度下降、日照减少等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焦敏  管兆勇 《大气科学》2014,38(1):45-60
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中国东南部和川渝陕甘地区夏季降水30~60天气候季节内振荡(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CISO)的反相现象。结果显示两个区域夏季降水CISO在7月中旬之前存在显著的反相关系,且在传播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川渝陕甘地区降水局地低频振荡显著,中国东南部降水CISO北传特征清晰。低频环流分析表明,对流层低层低频槽、脊的更替形成了川渝陕甘地区降水CISO的“驻相”振荡,低频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位置的移动则产生了中国东南部降水CISO的北传。CISO垂直环流显示上升支与下沉支正好处于川渝陕甘地区与中国东南部,较好地反映了低频降水在两区域的相反变化。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与川渝陕甘地区三者之间存在动力学上的关联,这可部分地解释川渝陕甘地区和中国东南部之间降水CISO的反相关系。这种反相关系的形成还与气候态下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贝加尔湖附近大陆高压脊的季节内变化有关。揭示中国东南部与川渝陕甘地区之间降水CISO的反相现象对于丰富人们对我国夏季风区低频振荡局地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降水季节内振荡产生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