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志强 《地球》2020,(3):40-45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华夏民族早期基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需要,形成了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的传统。《吕氏春秋·审时》指出,“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创立了一套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从而达到“天地人和”。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呢?这就要从观察物候说起。  相似文献   
2.
《地球》2021,(1):6-13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朱熹曾在鄱阳湖畔的庐山白鹿洞书院收徒讲学。有感于“候鸟低飞、渔歌唱晚”的鄱湖美景,朱熹在传播儒家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天地万物一理”的理论,将人类与世间万物视为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千年沧海变桑田,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承发扬和对鄱阳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守护。在这里,你可以倾听白鹤羽翼下北冰洋远来的风,可以目睹江豚纯真灿烂的笑容,可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