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8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2.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有限元法作电阻率层析成象的核心问题是Jacobi矩阵的求取和反演成象算法的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两方面的最新进展,即求取Jacobi矩阵的格林函数法,用于反演成象计算的平滑度约束反演。文中通过理论模型的成象计算,比较了两种反演算法的成象效果。  相似文献   
4.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是一种探测地下浅部精细结构的物探方法,它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问题。本文采用2.5-D有限元法,针对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中的AM观测系统进行了反演成象计算。文中首先计算了灵敏度矩阵,然后给出了一种电阻率层析成象反演算法—平滑度约束反演,理论模型的计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都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双频透射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象方法。设|E1|,|E2|为在远场区观测的同一电偶极天线的两个辐射电场强度。如地质介质的电导率连续变化,观测场强的辐射频率ω1,ω2之差较小,则有如下的电导率层析成象方程|E1|-|E2|=20log(ω1/ω2)+20log(e)μ/2(ω2-ω1)∫σ~(r)dr式中σ^=σ,σ为介质的电导率。双频透射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象方法克服了长期困扰电磁波吸收层析成象的初始辐射场强计算问题,应用实例表明它可获得更精确的层析图。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层析地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球资源的开发及地震活动规律的深入探求,揭示地球内部精细构造特征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地学中重要的科学前沿工作之一。当一次地震发生时,其能量的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球内部传播,波的传播路径称为地震射线。地震射线射入地球内部就象X射线穿过人体一样,起透视地球的作用。今天普遍使用的地壳及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模型,就是本世纪30至40年代的地震学研究成果。这类球对称地球模型是地球介质的静态平衡状态的近似。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