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桩有效桩长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超长单桩静载试验成果、工程实践及其他学者研究成果中,论证了普通单桩存在有效桩长。深入解释了有效桩长的含义,指出了与临界桩长概念有区别。在分析目前有效桩长定义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有效桩长定义。明确了研究普通单桩有效桩长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合理确定有效桩长就是合理设计桩长。  相似文献   
2.
用高应变动力试桩法检测H型钢桩桩长郭生浦,林维芳,孟凡强(广州华南工程物探技术开发总公司,广州510080)香港地区近年来基建规模十分庞大,和沿海地区一样,桩基础也是一种主要的基础形式。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的桩基础主要是H型钢桩。下文是我们应甲方...  相似文献   
3.
水泥土桩单桩荷载传递及临界桩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雄志 《岩土力学》2004,25(9):1491-1494
将克拉夫-邓肯模型作为传递函数,对水泥土桩荷载传递规律及临界桩长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桩周摩阻力的分布及发展规律,并详细讨论了临界桩长的确定标准及各种因素对临界桩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形式的柔性桩。  相似文献   
4.
柔性桩荷载传递特性与有效桩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柔性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荷载传递函数,用数学方法推导了计算柔性桩桩身应力、位移的公式。分析了柔性桩荷载-沉降曲线的特征,推导了一个计算柔性桩有效桩长的公式。  相似文献   
5.
静压桩桩长,终压力,极限承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土工程师》1999,11(4):35-40
  相似文献   
6.
实散组合桩承载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了实散组合桩概念,即一根桩由上下两段组成,上段是实体桩,下段是散体桩。这样就克服了散体桩通常桩头承载能力低的缺陷。本文对实散组合桩的受力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其承载力、沉降、临界桩长等计算方法和公式。最后介绍了首次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7.
公路桥超长群桩的有效桩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 《岩土力学》2010,31(5):1569-1573
针对公路桥梁超长群桩的有效桩长问题,对国内公路桥梁桩基的荷载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桩顶应力主要分布在6~21 MPa范围。进行了长径比为96的桩间距分别为3D、4.5D和6D的3组不同群桩的超长群桩模型试验,得到3种不同桩间距的超长群桩中单桩轴力随着不同荷载的分布图,按照桩身轴力趋于0的桩截面的深度确定有效桩长,并利用指数函数关系分别拟合了3种不同桩间距的桩顶应力与有效桩长之间的关系。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模型试验与实际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确定公路桥超长群桩与荷载对应的有效桩长取值范围,研究了超长群桩的有效桩长与桩间距之间的关系,并对桥梁桩基有效桩长的取值与桩间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机理基础上,根据单元体计算模型确定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模式,并考虑桩侧摩阻力分布形式及有效桩长的影响,利用弹性理论建立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压缩量计算方法,同时采用Mindlin与Boussinesq解建立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下卧层沉降量计算方法,在探讨桩土分担荷载与深度系数确定方法基础上建立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工程实例计算表明,分层总和法计算结果偏大,本文理论计算值介于现有有限元法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较已有理论方法计算值小,但比有限元法简单,比已有理论方法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抗拔桩变形分析与有效桩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拔桩变形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选择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对桩的极限侧阻力进行合理取值,通过迭代法得到桩身受力情况,由此预测抗拔桩的"有效桩长"。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验证,证明该方法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起星  田管凤 《岩土力学》2004,25(12):2028-2032
提出计算竖直受力桩的位移协调法,具有模型简单、参数易取的优点。用来分析桩侧土影响半径rm,结果表明,随着桩顶荷载P增大,桩长细比L/d增大,都会使rm扩大;土质越好,rm越小。此外,也说明,现行建筑基础规范中有关桩间距规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