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岗 《国土资源》2004,(3):21-21
长江这些年真是多灾多难,旧病未去新病又添。  相似文献   
2.
3.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  蔡鹤生 《地球科学》1995,20(4):427-432
长江河道变迁直接影响其两岩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生活。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长江中下游近期江岸的冲淤变化、江心洲的演变及岸崩塌变形的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进而预测了江岸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汉雄  非明伦 《地震研究》1990,13(3):283-290
如果在昆明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当地震波传播到盘龙江江岸这一特定的场地条件时,对震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根据在强震考察中看到的一些河岸破坏的情况和对盘龙江江岸地区的一些工程水文地质资料及局部地区脉动观测结果分析指出:(1)强震时江岸地区易发生地裂,地陷和塌方等地基失效现象而加大震害。(2)由于江岸地区的土层含有饱和的砂土层,强震时易引起砂土液化导致地基失效而加大震害。(3)由于江岸地形的影响,强震时对振动起放大作用而加大震害。所以在昆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盘龙江两岸在离岸边30米内最好不要建筑任何结构物,以免在强震时造成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塌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坡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岸岸线特征及其变迁历程。为了揭示北岸崩塌产生的原因,通过野外踏勘、测量与钻探等技术方法查明该区地质基础条件,并基于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的水下测量数据建立典型剖面,分析凸岸和凹岸的水流运动特征及其对边岸的影响。从地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2个方面揭示嘶马段江岸坍塌形成机理,即具有上细下粗二元结构的边岸地层是岸崩形成的基础,丁坝回流和弯道螺旋流的掏蚀作用是岸崩形成的重要条件。并基于江岸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江岸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徽境内长江岸带崩塌遥感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不同时相的航空航天遥感图像,调查了安徽省境内长江岸带类型,崩塌现状,并对江岸稳定性进行了分段描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姚炳魁  陈福春 《地质学刊》1998,22(A12):41-44
江岸坍塌主要分布在宁镇扬江段,尤以长江弯道凹岸和江心洲的头部为重,其产生原因与江水动力条件和岸坡岩性的结构紧密相关,并受活动构造,人在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扬中以下河段,坍势急于稳定,以上河段仍在继续发展,江岸坍塌的治理应兼顾动力和边界的地质条件这两个因素,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位于荆江岸,闲暇时漫步在荆江大堤上,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例如大堤内外两坡的高度不一致;长江的主航道在大江的左(北)侧;荆江大堤不是一条直线等。我们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全体同学通过野外考察,走访有关单位,翻阙各种资料,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江西长江岸带特征及对水患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用地层构成法把江西长江岸带分为基岩岸带,松散堆积岸带,岩土混合岸带三种类型。按堤岸的冲淤变化又将其分为冲刷岸带,淤积岸带和稳定岸带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随着此段江泓的不断南移,发生和潜在的水患地质灾害(管涌,渗漏,边岸崩塌,滑坡,溃堤等),并对长江演化及发展趋势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六圩、嘶马弯道的坍塌情况。从弯道河道特征、江岸工程地质条件和水动力特征等角度对坍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针对六圩、嘶马弯道的特点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