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作春小麦蒸散量测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蒸渗计对农田蒸散量进行了为期3a的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两者测算的农田蒸散量平均偏差为20%,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值大于蒸渗计实测值,基本满足精度要求;无感热平流时两种方法所得蒸散量相关性较有感热平流时的好;在平流逆温状态下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计算误差大于非平流状态下的计算误差;由于蒸渗计隔断了与周围农田的水热交换,导致了蒸渗计测量的蒸散量较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计算值偏低,其偏差大小需要进一步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2.
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 t/hm2,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 464 kJ/m2和3 880 kJ/m2。2004年和2005年6~9月的日累积值波文比平均值均为0.15。芦苇湿地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呈单峰单谷型变化,极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夜间线形平直。芦苇生长季白天通量绝对值远较夜间大,白天碳吸收,夜间碳排放。CO2浓度年平均日变化曲线亦为单谷单峰型,夜间浓度较高且逐渐升高,直到日出前达到峰值;日出后急剧下降,傍晚又开始逐渐增加。芦苇湿地感热通量昼正夜负,潜热通量与林地不同,全天为正。各通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CO2通量日变化不明显,趋近于零;感热通量总体向上输送,春季数值较大,生长季数值较小;潜热通量冬季最小,接近0,春季开始显著增加,生长季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奈曼麦田生长期的微气象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胜功  何宗颖 《中国沙漠》1995,15(3):216-221
采用波文比热量平衡法分析了内蒙古奈曼麦田生长不同阶段的微气象变化。结果表明:(1)麦田反射率随小麦生长趋于旺盛而减小;(2)随着小麦的生长,净辐射及其与太阳总辐射的比值增大;(3)白天净辐射主要用于潜热交换;夜里净辐射主要由潜热交换与土壤热交换补给;(4)波文比白天小,早晨和夜里大。  相似文献   
4.
绿洲荒漠交界处波文比能量平衡法适用性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妙芬 《干旱区地理》2001,24(3):259-264
对广泛使用的计算蒸散和显热通量的气候学方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交界处的适用性从气候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波文化-能量平衡法在干旱区绿洲的平衡层内是适用的,在平衡层外及荒漠上空却失效。因而,应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绿洲上的蒸发与显热时,测点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三温模型与MODIS影像反演蒸散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三温模型结合MODIS数据反演区域蒸散发的方法,在内蒙古草原开展案例研究,以2008年植被生长季(7—10月)的波文比系统观测数据为标准,对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三温模型反演的蒸散发量,平均值、最大、最小值分别为4.58mm/d、9.03mm/d、1.28mm/d;蒸散发反演结果在空间上分布较均匀,与草原的均一性相吻合,在时间上蒸散发的数值先逐渐增大,8月后逐渐减小,与观测结果相一致;三温模型反演的蒸散发量与观测值之间的最小、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0.11mm/d、1.64mm/d,平均绝对误差为0.58mm/d、平均相对误差为17.10%。三温模型在1km空间尺度的反演精度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8和1999年HUBEX强化观测期在安徽寿县用微气象方法(波比-能量平衡法和涡度相关法)观测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能量平衡特征,同时与其他地区的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表明:(1)用涡度相关方法测定的感热和潜热之和(H E)ec与下垫面有效能量(Rn-G)的一致性比较好,但用波比方法估算的潜热通量Ebr比用涡度相关法测定的潜热通量Eec略高(约10%)。(2)大部分净辐射能用于了地表蒸发,1998和1999年,净辐射通旦的平均日总量分别是13.89MJm^-2d-1和11.83MJ m^-2 d^-1;两年的平均波比分别是0.14(杂草)和0.06(稻田)。(3)波比在日出和日落时数值大且不稳定,白天比较小且比较稳定,另外,1999年在稻田上观测到明显的局地平流现象。(4)通过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观测资料比较,淮河流域稻田的波比最小(0.06),在内蒙古草原观测的波比值最大(0.57)。波比值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水分有关。  相似文献   
7.
首先综合回顾了目前采用的地表通量遥感方法和途径.分析了现有遥感思路中不能摆脱非遥感参数的现实和困扰. 在实践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微分热惯量为基础的地表蒸发全遥感信息模型. 其思路的关键是以微分热惯量提取土壤水分可供率而独立于土壤质地、类型等局地参数; 以土壤水分可供率推算波文比而摆脱气温、风速等非遥感参数. 并以净辐射通量和表观热惯量对土壤热通量进行参数化. 实现了以全遥感信息反演裸地蒸发(潜热通量)的目标. 应用接近最高和最低地表温度出现时刻的两幅NOAA- AVHRR 5个波段的影像图和地面同步观测数据, 作出了我国西北沙坡头地区的土壤蒸发的区域分布影像图. 同时以同步观测的地表蒸发值对影像图对应点的输出值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本思路和模型的可行性, 并且讨论了本模型扩展到浓密植被区所能造成的误差和进一步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8.
鲁西北平原冬小麦耗水过程与节水灌溉管理模式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植物-大气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的小气候梯度仪和大型蒸渗仪的观测资料,结合作者建立的模拟SPAC系统中水、热、CO2通量和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的耗水过程;根据模拟计算的土壤水分动态,对山东省鲁西北平原现行的灌水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1)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438mm;返青以前耗水占20%,拔节-灌浆期是耗水的旺盛时期,占67%;(2)灌水后地表以下1m处的渗漏量与土层前期储水量和灌水量有关,前期含水量越大,灌水量越大,损失越大,灌水利用率越低;(3)鲁西北平原现行的越冬水-返青水-灌浆水-黄熟水的灌水模式在各次的灌水量控制上应谨慎处理,否则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灌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农田蒸散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观测资料,采用波文比法、廓线梯度法和综合阻地等分别计算了农田植被层上的蒸散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对误差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用波文比法计算的潜热通量存在系统性偏小的现象,而工法和综合阻抗法的计算结果比较一致。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6种地表热通量资料在伊朗—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超  刘屹岷  刘伯奇 《气象科学》2015,35(4):398-404
基于JRA25、ERA40、ERA-Interim、NCEP1、NCEP2和20CR,对比了不同资料中气候平均(1979—2008年)伊朗—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和波文比的季节演变,以及夏季高原感热的年际变率和线性趋势。6套资料均表明,由春到夏亚洲大地形区域地表热状况的季节演变存在明显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低空气旋生成,一方面增多了局地降水,减弱了地表西风,造成潜热加强,感热减弱,波文比减小;另一方面加强了伊朗高原的东北风,抑制了当地降水,令感热加强,波文比增加,构成了青藏—伊朗高原感热通量季节演变的纬向非对称分布。虽然近30 a来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感热线性增加(减小)的趋势一致,但不同资料所反映的伊朗—青藏高原夏季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