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4篇
  免费   1851篇
  国内免费   1799篇
测绘学   708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2473篇
地质学   5022篇
海洋学   1370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477篇
自然地理   353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536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82篇
  2013年   387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志尧 《天文学进展》2002,20(3):256-264
自从在活动星系核NGC4945的视线方向上发现第一个河外H2O超脉泽源以来,迄今为止已发现了19个河外H2O超脉泽源,对与活动星系核成协和河外H2O超脉泽源及分子谱线的观测和研究是探测和研究活动星系核核区中央源,拱核气体和尘埃环性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主要评述对河外H2O超脉泽源及与其相关分子谱线的搜索,观测和理论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The 2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was held in the Convention Centre of the Grand Hotel Adriatic, in a small touristic town Opatija, located on the eastern Adriatic coast where Central Europe and the Mediterranean meet. It was the second IAS Meeting held in Croatia--the first one, 4th IAS Regional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 was held in Split in 1983. The Meeting in Opatija was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Zagreb) and the Croatian Geological Society. The sponsor was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Reoublic of Croatia.  相似文献   
3.
应用GPS观测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力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地球模型推导了地面位移场速率与地壳内任意点应力场变化的边界积分关系,同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1999~2001年观测的GPS资料对观测区地壳深度为5 km和25 km的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主应力变化主要集中在祁连山断裂、海原断裂等,在1920~1954年间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震级为7.0~8.5级强震的断裂附近,并具有主应力变化沿断层走向分布、最大剪应力沿断层走向交替变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阴影潜水员     
陶然 《海洋世界》2005,(10):32-34
自称“深海沉船潜水员”的美国深海潜水员约翰·查特顿和里奇·科勒于1991年在新泽西州海域深达70米的水下发现了1艘潜艇残骸。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考证,他们终于证明该残骸是一向被认为1945年在直布罗陀水域沉没的德国“U-869”号潜艇,解开了一个二战历史遗留悬念。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Ⅱ》节目记者米卡·布热津斯基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胶东南部沿海中生代断裂花岗质岩浆带包含了五个岩石系列。根据各岩石系列的Rb-Sr全岩和矿物等吋线年龄(122—220Ma)可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岩浆亚旋回(三叠纪、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利用锶同位素提供的信息与华北地区太古代变质岩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讨论各岩石系列的源区,强调岩浆是分别来自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深部麻粒岩相及角闪岩相岩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6.
太阳微波脉冲事件中原区加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 ̄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8.
日冕物质抛射的中性电流片及边源辐射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日本阳光卫星上的软X-射线望远镜,硬X-射线望远镜和野边山射电日像仪1998年4月23日观测资料,对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和射电Ⅳ型爆发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了下列有意义的结果。在2个磁偶极源之间发现了磁容带和少数的激活源。激活源将磁容带变成磁能带的过程,正是中性电流片的形成过程以及激发能量和发亮物质向它集中的过程。当2个磁偶极源被磁能带接通时,则中性电流片形成,并且发生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物质抛射不仅从中性电流片处升起,也从整个磁能带上升起。软X-射线日冕物质抛射环具有2个足点,它们正是2个磁偶极源。膨胀环的头总是倾向于弱源的足点,因为它是来自2个足点磁压的平衡点。因此它的轨迹是中性线,由中性线便可确定中性电流片的位置。最后,发现了磁能带上中性电流片的边缘辐射对。  相似文献   
9.
从ROSAT巡天和定点观测结果的对比出发,发现了几个低银纬的巡天源表中的X射线源在定点观测中没有出现.本文计算了在这些位置的定点观测中出现点源的流强上限,发现比巡天源表中这些源的流强值低很多,这表明它们的流强变化很大,可能是X射线双星系统中的一类———X射线暂现源.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浚县国土资源局创新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至4月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额同比去年增长17.5%,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的51%,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