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449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辽盆地嫩江组白云岩形成机理——以松科1井南孔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科1井是中国大陆第一口以白垩系地层为主的全取心科学探井,由松科1井南孔和松科1井北孔两个钻孔组成.在松科1井南孔岩心精细描述的过程中发现嫩江组地层中发育层状白云岩和椭球状白云岩,共62层.白云岩结核垂向截面的透镜形状、结核内部上凸下凹两端收敛的层理特点以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白云石的雾心亮边结构和泥灰岩被局部交代产生的"豹斑状"白云石聚集均显示嫩江组白云岩是湖相泥灰岩在准同生期被交代的产物.白云岩的形成机制是在晚白垩世松辽盆地海侵背景下Mg2 在准同生期交代由浊积事件、介形虫灭绝事件所带来的泥灰岩沉积而成.  相似文献   
2.
3.
4.
5.
在石油地质实际工作中,含油气地域的分区是吸引专家注意力的重要问题之一.石油聚集带是具有相似的地壳巨型构造单元性质的含油气盆地聚集,在其范围内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和聚集是在相似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的影响下进行的.制作带状分区图的基础是地下的构造特性及其地质史.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反转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是北西走向红河断裂带末端在第三纪走滑运动形成的扭张性断陷盆地,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在早-晚渐新世和中-晚中新世发生了改变,导致盆地内部发生了两期性质不同的构造反转作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期间的构造反转表现为轴向近南北的褶皱变形和沉降中心向东南方向的迁移,晚中新世至今的构造反转使盆地西北边缘的北东走向断裂发生反转逆冲。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反转作用导致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的油气聚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减少航道外波浪集聚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港航道开挖引起波能重新分布 ,导致航道外近区域波能聚集 ,波高增大 ,从而影响防波堤稳定及港内泊稳条件。文章介绍了 Boussinesq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发展过程 ,基于深水和缓变地形的色散关系 ,建立了波浪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深水和浅水地区波浪的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和反射。并提出了减少波能聚集、降低堤前波高的多种措施。结合大窑湾港实际工程 ,经过多方面的数物模比选 ,利用数学模型优化出一种可行的喇叭口航道开挖方案并付诸实施 ,降低了防波堤的堤前波高 ,满足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海海域前第三系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黄海位于西太平洋构造域,由中朝地块和扬子地块及其相邻的褶皱带构成,印支运动以来,形成了前第三系克拉通,裂陷和走滑-拉分等叠合的残留盆地,研究认为,黄海前第三系及其残留盆地评价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确定残留盆地的分布及其边界;其二,在恢复原型盆地(包括剥蚀量的恢复)的前提下,进行盆地埋藏史,成烃聚集史的成藏动力学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然后进行前第三系的评价勘探,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马朗凹陷马1井储层长石中有机包裹体的基本特征、均一温度、荧光及荧光光谱分析,得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60~90℃.120~140℃,其对应的荧光颜色分别为黄色和蓝绿色。认为储层的油气运移经历了两期,第一期为烃类的主要运移、聚集期,油气为低成熟油;第二期为少量的烃类聚集,并判断出二叠系条湖组该段储层为油气产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