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文昌鱼个体发生谈脊椎动物起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脊椎动物是从哪一类无脊椎动物进化来的?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又是怎样发生的?有关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一直是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这可能不仅因为脊椎动物起源代表动物进化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由无脊椎骨到有脊椎骨和由无背神经索到有背神经索,而且因为有关脊椎动物起源涉及我们人类自身起源的问题。关于脊椎动物起源,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观点是由Garstang(1894)提出的,即头索动物文昌鱼和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文昌鱼和脊椎动物始祖相似,也可以说文昌鱼是脊椎动物始祖的现存代表(Jollie,198…  相似文献   
2.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4):270-27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6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上侏罗统下部地层,发掘出2具距今1.6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迄今最古老的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祖先类型,因它们头部有奇特的冠,而发现地点的岩石色彩绚烂,故命名为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  相似文献   
3.
4.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先生,早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地质组(专业),先后在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地质研究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他在第四纪科学、黄土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国  相似文献   
5.
《湖南地质》2012,(2):12-13
1月9日-12日,应省地质博物馆邀请,哈佛大学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CorwinSullivan和邢海博士与省博物馆外聘专家童潜明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一道赶赴株洲,对天元恐龙化石遗迹区进行了野外调查,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的亚洲象化石,发现于贵州铜仁,代表这一物种在该省地层中的首例记录。在我国,贵州是以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和重要而称著的省份之一,但文献不集中,参考不便利。为此,作者集中了该省全部属类及其地质地理分布的主要资料,并讨论了相关问题,以冀为该省的进一步发现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云南是世界上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地,古生代中期的鱼类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大多出现时代早、地区性属种多,其中不少化石材料如今已成为探讨如脊椎动物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四足动物起源等一系列生命史中重大课题的关键资料。主要对古生代中期云南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有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探索生物演化格局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演化机制、环境以及古地理背景的研究,而且更要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我国古生代中期丰富的鱼类化石资料,在早期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古地理与古气候等方面做出原创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朱瑾 《海洋世界》2007,(4):34-36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还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在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时候,就可以寻到它们的踪迹,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中华鲟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的寿命最长可达35年,它们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18岁、雌鱼长到14~26岁时可达到初次性成熟,这些性成熟的中华鲟在78月间由海洋进入江河繁殖,10上旬11下旬进入生殖季节。但由于卵的孵化过程要经历重重困难,因此,从卵成长到成熟的中华鲟成活率只有2%3%。因为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都要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所以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相似文献   
9.
正学名:Diceros gansuensis邓涛,邱占祥2007词源:以化石产地甘肃为种名。产地与层位:和政地区晚中新世柳树组分类位置:晡乳纲奇蹄目犀科真犀亚科特征:一种中等个体的黑犀,体型与现生的非洲黑犀接近。短头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盘县大洞遗址的旧石器发现于1990年,从发掘到各项国际合作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就目前开展的工作,确认文化层堆积厚度约为3m,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可鉴定动物化石43种、4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用火证据等人类活动遗迹。研究表明大洞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初期的最后阶段,其时间跨度大约从距今30万年至距今13万年。大洞遗址的重要考古研究价值使其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在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