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共同性的基本问题,即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数量、性能、品种追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环境、物质生产及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自出现以来就开始努力从自然界中谋求生存并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的本质就在于此),这种努力永不停歇。尽管人类社会追求物质产品的无限性和自然环境供给能力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认识到他们的存在,特别是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矛盾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却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Although the Songnen Plai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was developed relatively late in the temperate zone of the world, its eco-environment has changed grea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land cover and the rates and trends ofdesertification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in the Songnen Plain. According to the macroscopic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in the plain has reached to the threshold of catastrophic change since the 1950s. The Thorn Needle Catastrophic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d validate this conclusion. 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such as huge dams and dikes, and excessive grazing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regional eco-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And irrational reclamation of the wilderness also affected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results reveal the complex human-land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3.
全国性自然环境系列地图挂图不仅可以为中学和大专院校提供地理教学之用,而且也为政府机关和研究单位以及广大读者了解全国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提供形象直观的图形显示。国外对编制与出版全国性自然环境系列地图挂图非常重视,有些国家还编制出版了多种中小比例尺的全国自然环境系列地图。例如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先后编制出版了1∶500万、1∶400万、1∶1000万和1∶250万苏联自然条件系列挂图,包括地势、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森林等六幅地图。波兰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出版了1∶20万波兰环境系列地图。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匈牙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也都出版了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系列挂图。  相似文献   
4.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responds to the need to betterof “Medical Geolog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health and ou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esources, 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and-use on human health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dating back to ancient Rome and Peru‘s Inca civilization. Today link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is particular type of research, contrasts the direct geological and indirect natural hazard influences on healthas a framework of study, elaborates on pathways of elemental accumulation in the body and provides examples of specific geochemical behaviours and diseases that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either too much or not enough of certain elements which comprise the Earth.  相似文献   
5.
根据第四纪地层内孢粉组合和动物群等新资料恢复了我国东部各大区域第四纪各个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其温暖期与干冷期的交替与深海沉积O~(18)温度变化趋势大致对应。庐山三次“冰期冰碛层”内孢粉组合表明均为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而不是寒冷的冰川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洋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灵杰 《海洋通报》2002,21(4):58-64
海洋经济区划是对地(海)域和海洋经济单元划分和合并的研究。在分析了经济区划及海洋经济区划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中国海洋经济区划是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和陆海环境综合整治的科学基础,是区域资源开发、灾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其特点是单一功能区划与多功能综合区划相结合,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提出了中国海洋经济区划的概念、特征、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分区原则、指标体系和等级系统。  相似文献   
7.
北京有许多让人着迷的地方,当你细细探究,就总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历史人文不说了,单就时常遭人诟病的自然环境,也非印象中沙尘暴肆虐的北方旱城。从地名上看,海淀,玉泉山,百泉山,玉渊潭,北海,中南海,永定河……可见,历史上是泉,河,潭,湖星罗棋布的地方,甚至,品味起来,总有那么一丝江南的味道飘荡在城市之中。翠湖湿地便被誉为北京的“江南水乡”。  相似文献   
8.
孝文 《中国测绘》2008,(4):14-14
美国环保局近日公布的一部最新地图集显示.近几十年来非洲的自然环境发生显著恶化。这本近400页的出版物刊登了在非洲国家拍摄的300多张卫星对比影像,前一张图片和后一张图片的拍摄时间大约相隔35年.这些图像显示整个非洲大陆出现了惊人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拉沐沦河流域地处中国地貌大势三大台阶之中台阶与低台阶的过渡区。该区的中度抬升和下切,造成了西拉沐沦河流域考古文化遗址在空间上的垂向迁移;频繁的迁移也导致了考古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型,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间断”的,不稳定的传承方式。位于中国地貌大势之低台阶上的汶泗流域,属自下古生代以来就十分稳定的剥蚀区,这些自然条件造成了汶泗流域遗址在堆积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叠置型,考古文化在时空上,很少随着时间做空间上的改变,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空间稳定不动,体现了不同考古文化之间“连续”、稳定的传承方式。两个流域的对比研究说明,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可以造成考古文化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