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5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57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1864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34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资源》2004,(11):50-50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10月23日正式开园。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为公园题词:“洛川黄土是认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标准地点,对它进行保护对世界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土层的随机场模型研究了绛帐、潼关和延安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的统计规律,计算出黄土土性的自相关距离,探讨了黄土土性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认为: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均是统计非均匀的,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如果把土层看成统计均匀,其土性参数的标准差会比实际情况大,从而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黄土高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应用数学原理和优化原理,建立了黄土高边坡的优化模型,对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较接近.应用中易操作。  相似文献   
4.
素土桩挤密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回填素土夯实的桩体组成,它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其作用是通过素土桩挤密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从而对湿陷性黄土达到消除浅部或深部的部分或全部湿陷性的作用,并改善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变形。本文通过现场单桩、群桩单元体轻便触探、小环刀深层取样、开剖取样等方法对场地地基土挤密前、后干重度和压实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判定用素土桩挤密法处理陇东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实际资料,利用信息分配、模糊一二级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等原因建立了一套黄土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用这套方法对一些黄土斜坡(非母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方法已应用于兰州市滑坡防灾规划和皋兰山三台阁北侧几个滑坡及斜坡稳定性的研究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TL ages of 56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Xinjiang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fine-grained quartz and man-made light source bleaching techniqu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well-preserved loess sections in Xinjiang began depositing 400000 a ago.The loess/paleosol series may be comparable with that observ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ut the depositing time was probably delayed by 30000-50000a.2.The bottom boundary age of the Malan loess varie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The TL d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70000-130000 a and 30000-50000 a.The TL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wo warmer climate periods since the Pleistocene,indicating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of loess,i.e.,paleosol occurred in the warm climate period in the same location,but loess was deposited in other locations.The initial age of loess deposition tends to become older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ontrast ,the cold cli-matic belt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The TL ages of loes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s and the shift tendency of climatic belt.3.The depositing rate of the Malan loess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he TL age show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ositing thickness.The de-positing rate of loess in the north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suggesting that loess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desert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7.
Dust is important in the Earth environment system. However; the role of dust in climate change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dust accumulation in Asia form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establishing the link between dust deposi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ere, a summary is given for the timing of the onset and expansion of loess deposition in Asia beginning in the early, Miocene. Recent progress on some aspects of loess chronology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is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8.
利用InSAR技术研究黄土地区滑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技术能够获取大面积、连续、高精度的地表垂直形变信息,可用来监测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地表形变。文章介绍了InSAR技术在监测陕北黄土地区滑坡中的应用,首先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和TM光学遥感影像解译,接着通过EnviSat SAR数据差分干涉处理,获取研究区干涉形变场,提取出滑坡位移量,最后详细分析黄草湾至董家寺沿线一带的滑坡变形范围,并划定出了4个有一定变形的重点监视区。  相似文献   
9.
对取自阜新—朝阳高速公路段的黄土进行了14C测年、颗粒分析、湿陷及常规试验等,对比分析了其基本特性,通过三轴剪切试验,获得了不同含水量的黄土剪切孔压、固结孔压、抗剪强度及剪切变形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辽西黄土此类特性由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所决定。对不同含水量的黄土剪切变形曲线建立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对于脆性破坏的应变软化曲线,刘祖典模型描述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文中建议的经验模型则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
以郑(州)-西(安)高速铁路为例,选择典型路段(华阴、潼关、灵宝和偃师等),采集大量原状黄土样品,进行动三轴试验,获得一系列黄土动力学参数,如动弹模、动阻尼、残余应变等,进而建立高速铁路黄土路基动力学数值模型。按该线路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合成8条人工地震波(50年10%和2%的超越概率水平),输入该动力学模型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黄土路基的横向和纵向变形都随着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导致黄土滑移和震陷,这与现场激振试验及动三轴震陷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为郑西高速铁路抗震陷和抗滑移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黄土抗震陷和滑移地基处理措施,已应用于该高速铁路的设计与施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