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质量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层螺旋CT和高压注射器的应用,使全肝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成为可能,但具体应用中,要想获得满意的肝脏三期增强效果,技术因素和患者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科室影像服务器中提取在线的肝脏三期增强影像资料26例进行主观评价和CT值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例影像显示均无不满意评价,其中门脉期和实质期显示满意率均为100%,但动脉期显示满意率为65.4%,由此看出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难点在动脉扫描时机的把握上,能否正确设置造影剂注射后的扫描延迟时间至关重要,文中对能够影响扫描延迟时间的因素进行说明并提出相应操作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不同注射速率对肝脏动脉期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正常组(A组)40例和肝硬化组(B组)40例。各组根据注射速率不同分为2组,3.5 mL/s组(A1、B1组)、2.5 mL/s组(A2、B2组),采用Smartprep造影剂跟踪技术,当腹主动脉的CT值到达或超过150 Hu,按下扫描键正式扫描。记录不同注射速率动脉期腹主动脉的CT值、触发时间,统计正常组和肝硬化组成像优良率,建立统计表并相互比较。结果:注射速率为3.5 mL/s和2.5 mL/s时,正常组优良率分别为96.4%和91.7%,P>0.05;肝硬化组优良率分别为95.5%和72.2%,P<0.05。注射速率为2.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96.40 Hu±20 Hu和186.02 Hu±18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2 s和24 s,P<0.05。注射速率为3.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244.90 Hu±37 Hu和219.33 Hu±33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的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0 s和22 s,P<0.05。结论:无论是肝硬化组还是正常组注射速率越快,动脉期峰值越高,达峰时间越短。相同注射速率情况下,正常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较肝硬化组高,平均触发时间较肝硬化组短。肝硬化组对注射速率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CTA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与46例未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的下肢动脉CTA图像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A的造影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未采用跟踪技术组。结论下肢动脉CTA常规采用智能跟踪技术可提高CT成像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利于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Nine species of Prionospio complex are recorded from China’s waters,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six newly recorded species. Prionospio (Prionospio) pacifica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having first and forth pairs of branchiae pinnate, second and third pairs of apinnate, ventral crest on Setiger 9 and dorsal crests on Setigers 10—25. Apoprionospio kirrae (Wilson, 1990), Prionospio (Aquilaspio) convexa Imajima, 1990, Prionospio (Minuspio) multibranchiata Berkeley, 1927, Prionospio (Prionospio) bocki Sderstrm, 1920, Prionospio (Prionospio) dubia Maciolek, 1985 and Prionospio (Prionospio) paradisea Imajima, 1990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hina’s water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H值对Fe-EDTA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配制PH梯度50-80的0.5和0.1mmol/L的Fe-EDTA液,观察SE序列「TR(ms)/TE(ms)200/15,2500/80」,信号变化,结果:Fe-EDTA的MR信号随PH值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在CT小肠造影(C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临床怀疑为小肠病变而行CTE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156例随机分为A、B和C组各52例,肠道造影剂均采用口服法。A和B两组在扫描前16h进食半流质饮食,并均以番泻叶6g导泄,扫描前12h禁食,扫描前1h起每隔15min A组尽量口服等渗甘露醇、B组同法尽量口服引用水。C组扫描前6h禁食,扫描前1h起每隔15min尽量口服饮用水。3组均在口服对比剂10min后进行CTE检查。统计比较3组小肠的充盈效果及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小肠充盈效果比较A组最佳,B组次之,C组最差;对小肠病变的诊断结果显示A组对小肠各段病变的诊断价值均较显著;B组对十二指肠、空肠病变诊断价值较大,对回肠的细小病变诊断效果较差;C组对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病变诊断效果较好,但不利于空肠上段以远细小病变的诊断。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是CTE的重要技术因素,分次口服等渗甘露醇尽量充盈小肠有利于小肠病变的显示,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冠脉CTA扫描过程中主动脉处造影剂的脉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并对其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80例患者(年龄32~89岁,其中男44例,女36例)的扫描数据,将每位患者的体征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心输出量、脏器血容量等)引入到上述药代动力学模型框架中,得到每位患者的个体化药代动力学模型,将模拟运算得到的主动脉处碘造影剂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与实际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际扫描中,排除两例无效数据后主动脉碘造影剂浓度峰值的误差为9.447±9.530%,其中模拟运算结果大于实际扫描结果的59例,均值为7.86%,模拟运算结果小于实际扫描结果的19例,均值为1.58%,整体模拟结果的偏度α=-0.131,属于正偏。结论:本研究表明模拟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CT增强检查的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中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刚石中晶格氢的UHF法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军  彭明生 《矿物学报》2003,23(2):149-152
对金刚石中晶格氢进行了UHF法计算,结果表明,空穴吸引1~4个氢原子均可以稳定存在。空穴具有吸引较多氢原子在其周围的倾向,最多可以达到4个氢原子。当空穴吸引1个氢原子时,氢原子倾向于直接存在于碳晶格空穴中,不改变化学键的键长,即以顺磁性氢的状态存在时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Ulrich造影剂注射器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射器抽吸与推注药液的概念,它以方便简捷的操作,准确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充分的配合发挥了64排螺旋CT高速、高效安全的检查过程。方法美国GELightspeedVCT64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Missouri(XD2001)造影剂注射器,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的577例受检者选择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造影剂及生理盐水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在预设注射剂量及速度进行增强扫描时,574例(99.48%)得到顺利检查及优质图像,3例(0.52%)检查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造成检查暂停,经过临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结论使用Ulrich造影剂注射器,操作方便,注射速度准确,造影剂用量少,减小了造影剂注射的风险,提高了影像质量,是64排螺旋CT的极佳搭配。  相似文献   
10.
CTA作为一种新的非损伤血管成像技术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重要技术之一。只有当造影剂达到适当的浓度时,触发主扫描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目前最常用的造影剂监控方法是基于图像重建的监控方法,本文将提出一种基于扇形束投影重排的血管造影剂监控方法。这种方法直接对扇形束投影重排后获取监控截面内造影剂的变化量,从而可以监测造影剂的出现与否。相比于基于图像重建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不需要进行图像重建,因此具有更好的实时监控性和更低的监控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