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疆喀什市气象局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P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喀什市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a喀什市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并于2000年发生了增暖性突变;无霜期明显延长,于1999年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各界限温度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0℃积温在200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20℃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均在1999年发生了突变,其它各级农业界限温度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喀什市热量资源整体增加趋势对农业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3.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RHtest均一化检验方法,结合历史台站沿革信息对喀什站各标准等压面高空温度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850~300 hPa共6个层次的高空日温度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较好。08时100 hPa月平均温度的缺测率3%,完整性较差,20时100 hPa的完整性最差,缺测率高达11.44%,其他层次的完整性则较好。喀什站温度资料的非均一性主要是由于台站位置变动、观测仪器换型、观测规范变更和辐射误差订正方法的变化引起的。在订正过程中发现,为了保证订正序列的可信度,需要充分考虑到原始观测序列的缺测率。08时年温度序列的断点数量要明显多于20时,08时序列的订正率达到了85.71%,而20时仅有100 h Pa一条序列做了订正。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的准确预测对区域旱情评估及水量分析计算十分重要。传统模式大都基于土壤水观测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本次研究结合一种新的双参数冻融模型,以新疆喀什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土壤物理特性和参数的非线性,对区域内的土壤水进行非线性预测,结果显示:喀什地区的土壤水预测结果和实测土壤水数据相比,新模型预测计算误差在6%~10%之间,明显优于传统自动监测仪器的误差值,预测精度大大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雷军  李建刚  段祖亮  杨振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58-1366
城市群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群总体格局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关注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点的喀什城市圈,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以中文核心期刊和E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通过分析核心关键词、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和团队总结了国内外在喀什城市圈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对喀什城市圈研究非常薄弱,主要体现在研究重点集中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扩张三个层面初步揭示了城市圈城镇化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单要素的胁迫作用;并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等单要素角度深入研究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限制作用。未来需加强喀什城市圈的研究和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城市圈形成发育中资源环境交互胁迫效应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疆喀什西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的冰雹预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竣  陈春艳  毛炜峄 《冰川冻土》2014,36(1):95-105
2010年以来喀什地区冰雹频繁,严重危害当地农业生产. 通过整理分析2009-2012年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结合我国中东部地区基于雷达监测的冰雹预警指标,经过对喀什西部的18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预警指标的分析,归纳出了喀什西部新一代雷达产品的冰雹预警指标:(1)组合反射率≥50 dBz;(2)回波顶高≥9 km;(3)云体垂直液态水含量≥20 kg·m-2. 根据该预警指标对喀什西部2011-2012年冰雹过程进行回报预警,准确率达到84.6%. 以有详细降雹时间记录的14次冰雹过程为例,分析喀什西部基于雷达监测产品的冰雹预警时效,14次个例中冰雹预警时效平均为27 min. 选取2012年5月13日、5月23日和2013年6月18日3次强冰雹过程个例,分析冰雹出现前后喀什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连续监测资料表明:3次过程中降雹开始时间对应雷达监测值达到最大(高)值时刻;组合反射率与回波顶高首先达到预警指标,垂直液态含水量达到预警指标的时间滞后11~19 min;3项雷达产品均达到冰雹预警指标的时间比实际发布冰雹预警时间早7~17 min,喀什西部冰雹预警时效潜力可以增加到30 min以上. 在喀什西部,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产品开展冰雹实时预警业务是可行的,对提高当地冰雹灾害防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4~2013年5~9月喀什市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喀什近20a降水日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时至翌日06时为降水量的高值阶段,最大值出现在01时,07时至19时为降水量的低值时段,最小值出现在16时。降水频次的高值区为00时至07时,降水最不易产生的时间为17时。降水强度最高值在20时,次高值为01时,也是累积降水量较大时刻,降水强度最低值出现在15时也是累积降水量的低值区。喀什的降水主要以短时性降水(1~3h)为主,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1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mm的降水,但1.1mm≤R1≤3.0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小雨、中雨及大雨降水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均为前半夜,下午为各量级降水过程发生最少的时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喀什站旧站址共51a资料(1963-2013年),与同期参考站(选取麦盖提、岳普湖、伽师三站为参考站)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资料旧站与参考站的区域一致性较差、均一性较好;另外,用喀什旧站址51a资料与新址2013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址与旧址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数据可以连续使用,月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发生不连续的月份占50%、平均风速全年各月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条件下资料不连续;两站气温差冬季变化最为明显,夏秋季变化相对偏小;平均相对湿度新址较旧址偏高,各季差值在冬季最大;平均风速新址比旧址偏大1.1m/s,冬季偏差稍小;风向相符率仅34.61%,各月差异均很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各时期用地分类数据分别转入50 m×50 m的矢量网格单元,建立基于矢量网格单元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网格图,探讨喀什市1995-2015年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通过叠加分析,研究时期内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和替代关系。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喀什市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以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20 a间面积增加近3倍,未利用地和绿地面积均有所减少,水体的面积变化显现波动态势。(2)1995-2015年喀什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为主,但也伴随少量内部填充的集约式增长模式,通过回归分析,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3)建设用地在扩张过程中主要侵占和替代了未利用地和绿地,并且绿地的增加与减少和未利用地的侵占与被侵占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旅游研究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也日渐显示出来,成为制约当今此类研究的瓶颈。基于上述考虑,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以喀什地区为示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家庭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影响因素对传统风俗的影响。结果表明:价值观念对传统风俗的影响显著,家庭文化、道德规范对传统风俗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是通过对价值观念产生正向和反向影响,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间接对传统风俗产生影响。从而,为相关研究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