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Nutrient deprivation or dietary restriction (DR)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ageing and stress in many animals and induced lysosomal autophagy is part of this mechanism. The effec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on the toxicity of copper and th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henanthren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common marine mussel Mytilus edul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DR-induced autophagy facilitates the recovery of the digestive gland (i.e., molluscan liver analogue) from cell injury caused by both copper and phenanthrene. It is inferred that DR-induced autophagy and lysosomal proteolysis results in improved cellular "housekeeping" through the more efficient removal of oxidatively and pollutant damaged proteins (e.g., protein carbonyls, protein adducts, etc.) and that this contributes to stress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2.
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柱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何对脊柱损伤给出正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医生与影像医生面临的共同课题,影像学的任务是建立创伤的诊断,分类、判断属稳定与不稳定性骨折,当影像诊断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时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骨质畸形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螺旋CT,其次是平片上,软组织损伤,如脊髓损伤,韧带断裂最好的评价手段是MRI,骨折分类依赖于损伤的力学机制与骨折部位,正确合理及时选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才可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脊柱创伤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人工增雪对冬麦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子毅  贾昭茂 《气象》1997,23(9):27-30
自1978年以来,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对冬季层状云飞机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冷云催化剂进行人工增雪作业,对18个非播云年和17个播云年的冬麦冻害做了对比,在播云期内冬小麦年平均冻害面积减少80%以上。对3个主要因素(麦种改良、冬季气温升高和人工增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播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酿酒葡萄冻害原因的初步分析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酿酒葡萄冻害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初霜冻的早晚和冬季的极端低温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品种间差异和栽培管理不同也不是造成酿酒葡萄冻害的主要原因,10月份的强降温、气温明显偏低(气温≤-5.2℃)才是酿酒葡萄树体冻害的主要原因。引种抗冻能力较强酿酒葡萄品种、选择适应的生长环境和掌握适宜的埋土时间,是防御酿酒葡萄冻害防御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腰盘黄间隙的CT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盘黄间隙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腰椎间盘CT扫描资料,记录L3-S1间盘形态及双侧黄韧带厚度、盘黄间隙的宽度,分析这些结构与盘黄间隙狭窄及其对腰神经根压迫的关系。结果196个间盘突出或膨出,78处黄韧带厚度>5mm,腰盘黄间隙(DFLS)为腰间盘平面位于椎管外侧份间盘与黄韧带间的间隙。172侧显示腰神经根鞘受压,相应盘黄间隙平均宽度为(3.6± 0.8)mm。结论 DFLS£5mm为狭窄,主要原因包括;间盘突出或膨出、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间盘突出伴神经根压迫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RI在颈段脊柱急性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急性颈部脊柱外伤患者的MRI表观特点,并与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椎体骨折41例,椎体脱位3例,脊髓损伤30例,椎间盘损伤7例,结论:MRI可以对颈椎损伤形态,及脊髓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损伤作出明确的诊断,是急性颈椎损伤患者最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资料,基于5-9月平均气温和水稻冷害等级行业标准,利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水稻延迟型轻度、中度和严重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以期为水稻延迟型冷害的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东部、牡丹江西部和三江平原东部地区。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994年后转入新的较少发生阶段,2000年后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明显减少。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轻度冷害和中度冷害存在21 a和9 a左右的变化周期,水稻延迟型严重冷害存在21 a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血通便颗粒治疗血虚肠燥型脓毒症胃肠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血虚肠燥型脓毒症胃肠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生血通便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积分、胃肠功能损伤积分、腹内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炎症指标(WBC、CRP、PCT)水平、SOFA积分、胃肠功能损伤积分、腹内压、DAO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生血通便颗粒治疗血虚肠燥型脓毒症胃肠功能损伤,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降低SOFA和胃肠功能损伤积分、降低腹内压及血清DAO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吐鲁番东坎农业气象试验站和鄯善气象站近52a(1960-2011年)冬季逐日资料,分析入冬期、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日数、负积温变化特征,以及特色林果葡萄、红枣冻害发生年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冬季气温变化与冻害发生的关系,总结冻害成灾指标,为防止果树冻害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盆地冬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入冬期偏晚,冬季结束时间提早,冬季持续日数缩短;冬季气温在1985年发生突变,存在7a的周期变化。在无稳定积雪的情况下,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历年平均值低180.0℃以上,日最低气温≤-18.0℃持续15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连续≤-20.0℃持续5d以上,休眠期的红枣、杏树花芽会发生中度冻害;最低气温负积温较常年低200.0℃以上,日最低气温≤-20.0℃持续7d以上,且日最低气温≤-21.0℃持续5d以上,红枣、杏树及无积雪、覆土厚度〈30cm的葡萄会发生严重冻害。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干旱冷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东北地区35个农业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玉米产量资料和1981—2010年玉米生育期资料,选用合适的干旱指标和冷害指标,结合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建立了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基于灾害判别结果和历史灾情资料,从典型灾害年中提取不同灾种的影响差异,构成权重系数,对东北地区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整个生育期干旱、冷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冷害危险性在玉米生长前期(出苗—拔节阶段)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南部,此阶段主要以冷害为主;而在玉米生长后期(抽雄—成熟阶段),风险高值区转移到西部,此阶段以干旱为主。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对整个生长阶段危险性的贡献值分别为0.3473和0.6527。东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正逐渐从冷害向干旱转变,冷害发生的频次逐渐减少,而干旱发生的频次快速增多,影响的范围也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