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4篇
  免费   1858篇
  国内免费   1486篇
测绘学   494篇
大气科学   1232篇
地球物理   2558篇
地质学   3783篇
海洋学   654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550篇
自然地理   218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440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503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472篇
  2004年   502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83篇
  1997年   220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62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6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local level spatiotemporal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drought-prone districts of rural Sidama, Central Rift Valley region of Ethiopia. The study used 129 gridded monthly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data of 32 years (1983–2014). The gridded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records were encoded into GIS software and evaluated through different statistical and geospatial techniques. Mann-Kendal rank test and F distribution tests were used to test temporal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 of the data.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elg and Kiremt are the main rainfall seasons, constituting 81% of the annual rainfall. Although annual, Kiremt, and Belg rainfall amounts appear to have decreased over time, the decreasing trend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y for Belg rainfall records. On the other hand, rainfall standard anomaly results indicated seven drought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one extreme, two severe, and four moderate. The study also revealed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rends over the years under consideration that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n rainfall contradict other findings obtained around the study area. Thu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s need to focus on location-specific climate data analysis so that the intended adaptive interventions can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2.
城镇体系的时空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具有无尺度性,其特征可以采用异速标度指数定量描述。论文以京津冀为例,基于1992—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的校正结果,提取城镇夜间灯光信息,采用多标度异速分析方法,分析京津冀城镇体系的相对发展特征及其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①京津冀大城市的增长空间局限日益显著。虽然大城市如京津唐的绝对发展水平高,但接近环境承载量的极限,22 a间增长快速的是大城市交接地带的小城市(如三河、迁安、廊坊等)。②相对增长速度快的城市从东北到西南呈现带状分布——政府选择发展的“雄安新区”就在这个轴带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京津冀城市演化的趋势相对均衡化,空间结构异质性逐步减弱,整个城镇体系的发展趋于相对平衡状态;其二,大、小城市“两极”贯通或许是增强城镇体系功能的有效途径。京津冀的空间格局优化不能仅仅考虑主要的、规模大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基于等级结构协调整个城镇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scatter of the microwave signal in a boreal forest environment based on a Ku -band airborne 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orm (FMCW) profiling radar—Tomoradar. We selected a half-managed boreal fores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Finland for a field test. By decomposing the waveform collected by the Tomoradar, the vertical canopy structure was achieved. Based on the amplitude of the waveform, the Backscattered Energy Ratio of Canopy-to-Total (BERCT) was calculated. Meanwhile, the canopy fraction was deriv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point cloud recorded by a Velodyne VLP-16 LiDAR mounted on the same platform. Lidar-derived canopy fraction was obtained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the strongest returns versus the total amount of return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adar-derived BERCT on lidar-derived canopy fraction and canopy height are investigated. A fitted model is derived to describe the Ku-band microwave backscatter in the boreal forest to numerically analyze the proportion contributed by four factors: lidar-derived canopy fraction, radar-derived canopy height, the radar-derived distance between trees and radar sensor and other factors, from co-polarization Tomoradar measurements. 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0.0958, and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was 0.912. The fitted model reveals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adar-derived BERCT and lidar-derived canopy fraction is 0.84, which illustrates that lidar surface reflection explains the majority of the profiling /waveform radar response. Thus, vertical canopy structure derived from lidar can be used for the benefit of radar analysis.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依托地理国情普查和常态化监测,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地理国情监测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等,并开展了京津冀地区自然生态空间变化监测、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变化监测、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等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研究,成果已经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管理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 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口、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资源 环境、城乡统筹 6 个方面,构建了包含 24 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 法,对西部 11 个省会城市 2005—2015 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研究表明:西部省会城 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可分为“高等水平”、“中等水平”、“低等水平”3 个 级别,基础设施建设是造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力。各城市不同年间的城镇化单项水平影响因素呈现 多元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有所侧重,同时兼顾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灾害强度、频率以及承灾体暴露的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资本存量作为承灾体的经济暴露指标之一,是灾害损失评估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中国缺乏省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经济部门分类的资本存量数据基础,论文通过永续盘存法,建立了2003—2015年中国大陆31省17部门的资本存量数据库,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 全国总资本存量与灾害直接损失的年际变化均呈增加趋势。省域尺度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在99%置信度水平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② 时间上,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基本也呈增加趋势,但增速不同。在各部门增速最快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速最快,增长约454.3倍;其次是青海省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8.3倍)、江苏省的金融业(295.1倍)、安徽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5.1倍)等。③ 空间上,2015年各省17部门资本存量最多的前4个部门分别是房地产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均在60%以上;且这4个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和广东省。该结果有助于从时空角度了解各省各部门资本存量暴露情况,为各省灾害风险管理者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陆地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特征,并以陆地—5号资源卫星为例,根据南山站的座标计算出该站对陆地—5号资源卫星的可观测范围及以该站为中心的卫星的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总结了多种地形变(大地测量)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结果显示: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广西小平阳岩溶区出现了大量的地裂缝。通过调查研究.这些地裂缝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其中包括构造、土体性质、水的作用、地形地貌、气候及植被等因素。在上述因素中.构造是主导因素,上体性质是基础因素.其它则为诱发因素,也是因地质环境要素变化所引起的因素。主导因素是通过诱发因素起作用的.并最终通过土体性质因素导致产土地裂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尘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析,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