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伊通盆地梁家地区奢岭组混源扇三角洲内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万忠  孔敏  宋志峰 《地球科学》2008,33(3):365-371
伊通盆地梁家地区(二号断层上盘)钻井揭示奢岭组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富集层,目前研究结果认为奢岭组储集层是由两个方向的扇三角洲混合沉积形成,但由于资料有限,应用常规方法无法清楚地认识两个不同方向的物源混合沉积的扇三角洲的内幕特征以及这两个物源如何动态地控制着砂体的分布,影响了对该区油气储集层的深入认识.应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在波阻抗反演结果二次解释的基础,解析了这两个混合物源扇三角洲的内幕特征和演化特征,得出3个结论:(1)伊通盆地梁家地区奢岭组至少有4期扇三角洲沉积,每期扇三角洲的沉积范围由下向上逐渐扩大,反映了基准面逐渐下降的过程;(2)奢岭组的4期扇三角洲是由两个物源混合沉积形成,这4期扇三角洲逐渐由受从二号断层来的物源控制为主,变为由受从北东方向来的物源控制为主;(3)基于波阻抗体进行的砂层组解释和分析,能够清楚地分析扇三角洲沉积体的内幕结构,是应用波阻抗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分析和应用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近系双阳组是在吉林省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中,油气赋存的主要层位,储层主要为湖底扇和扇三角洲的砂体。依据双阳组储层的大量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分析的资料研究了该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解6方面的作用。双储集层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演化过程经历了蒙皂石渐变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和第二迅速转化带,相应的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和晚成岩阶段A2期。依据在垂向上的成岩变化,建立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在垂向上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储层物性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3.
Overlapping gravity accumulation bodies were formed on the northwestern steep slope of the Shuangyang Formation in the Moliqing fault depression of northeast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d in detai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thofacies and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of these accumulation bodies based on more than 600 m of core sections, and summarized 12 major types of lithofacies and three types of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1) the proximal zone consists of gravelly debris flows dominated by alluvial channel conglomerates; (2) the middle zone is dominated by various 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traction flow deposits; and (3) the distal zone is dominated by mudstones with intercalations of sandy debris and turbidites. Combining with the grain siz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curves analysis, we determin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bris flows to sandy debris flows and to turbidity currents in the slope zone of the basin margin, and further proposed a lacustrine slope apron model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1) an inconstant multiple source (line source), (2) an alternation of 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traction flow deposits dominated by periodical changes in a source flood flow system, and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sandy debris flow deposits into distal turbidity current deposits. This sedimentary model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fault depressions for predicting reservoir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轴线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海槽中发育着一系列平行轴向延伸的地堑型正断层。穿越海槽的地震剖面证实了海槽扩张中心的存在,扩张轴沿海槽轴线方向延伸。由于地堑构造中心的扩张速率较大,由某引起的海槽中心下陷的速率大于沉积作用的补偿速率,使海槽中心海底出现明显的下陷。在轴线的大陆坡一侧,陆源沉积占绝对优势;轴线的岛坡一侧,以火山坡碎屑、浮岩、有孔虫软泥为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及现今应力场状态,对该地区发育的地裂缝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根据实际调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万荣县城关变电所地裂缝,该地裂缝地貌上位于山西地堑系峨嵋台地,发育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剪切、挤压变形,地面、墙体拱曲、翘起,并出现明显的水平位错现象。与该区发育的其他地裂缝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地裂缝发育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讨论了该地裂缝的力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
伊通地堑层序构成及层序地层格架样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解习农  刘耀宗 《现代地质》1994,8(3):246-253
伊通地堑充填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碎屑沉积物,厚约2000~6000m。地堑内主要发育冲积扇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在地堑不同演化阶段分别构成6种沉积体系域类型.层序地层格架主要受控于构造、物源体系、湖的扩展及萎缩旋回和沉积中心分布。层序地层格架样式显示南北向隆回相间、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式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7.
底辟构造在我国东部沉积盆地中有广泛的分布,并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作者模拟了隐刺穿构造的发育过程及其变形特征,从而分析底辟发育的力学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底辟的形成时间和底辟核的形态对底辟变形有重大影响。绝大多数隐刺穿构造。在其顶部都发育一个地堑断裂系,这是底辟构造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伊通地堑上地幔剪切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糜棱岩型幔源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位错亚构造及组构特征,确定它是上地幔剪切带的代表物质。该带形成温度为729~828℃、压力为1.10~1.38GPa、差异应力为97~150MPa、应变速率为IO ̄(-14)~1O ̄(-12)s ̄(-1)、等效粘滞度为10~1000EPa·s和深度为37~45km。这是一种与地幔底辟作用有关的规模较小的缓倾斜剪切带,也是应变集中带,能导致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并与地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亮 《贵州地质》2002,19(1):44-51
通过采用先进的重力数据处理软件,对黔东南地区的1:20万布格重力场和剩余重力场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处理,重力解译,地质分析,获得了不少新信息和新认识,不仅证实了区内NE向断裂的存在,还发现了EW,NW,SN向的断裂构造,这是开展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运用先进的重力数据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Experiments on extensional faulting were performed with semi-brittle talc-sand beds resting on a ductile clay base.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aben in the talc-sand beds is controlled by the deformation in the ductile basement. Graben-like structures form only when there is a non-uniform stretching in the basement. Uniform extension at the basement level fails to produce any such structures. Grabens initiate as large synclinal structures (sag). The sag is generated either by a downward flexing of the talc-sand bed on a ductile basement or by non ****-uniform thinning of beds. Listric master faults bounding the grabens intersect the basement at high angles. The master faults that initiate as curved shear planes rotate further with continued extens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 graben struc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normal drags, and with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drag patterns change from normal to a reverse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