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5篇
  免费   783篇
  国内免费   1233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2185篇
地球物理   620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967篇
天文学   769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67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风和径流量对长江口缺氧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缺氧现象日益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缺氧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区域海洋模式并耦合生态模式,对东海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与观测数据比较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长江口外生态变量的分布趋势。另外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敏感性实验,探讨风和径流量对长江口底层缺氧现象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风和径流量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径流量变化虽然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季节变化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缺氧区域面积却存在显著的影响。径流量增加,水体层化增强,表层叶绿素浓度增加,最终导致缺氧区域范围扩展;径流量减小,水体层化减弱,表层叶绿素浓度减小,缺氧区域范围缩小。风向和风速的改变不仅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季节变化,还影响缺氧区域面积。  相似文献   
2.
海面风不仅是驱动上层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 其能量也是维持海洋表层流动的主要机械能来源。为了分析南海表层流风能输入的变化, 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1901—2010)资料估算了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结果表明, 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输入的能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 110年间分别减小了约56%、65%和49%。导致风能输入减小的最主要因素是风应力的减弱(减小了35%)。由于南海受季风系统的控制, 风向表层流及其各成分输入的能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风能输入最强, 高值区位于南海西部及北部区域, 呈一个显著的“回力镖”状结构。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南海环流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植被恢复对乌兰布和沙漠土壤风蚀可蚀性的影响,以乌兰布和沙漠内不同沙地固 定阶段的 8 种典型植物群落及群落内表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物理因子(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 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土壤结皮因子、植被因子 3 类土壤风蚀可蚀性因子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土壤 风蚀可蚀性因子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间、沙地固定阶段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乌兰布和沙漠 典型植物群落中,沙蓬、沙生针茅、盐爪爪等草本植物群落的土壤风蚀可蚀性最强,白刺、梭梭、沙 冬青等灌木植物群落土壤风蚀可蚀性弱于草本植物群落,说明灌木林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作用。 (2)随着沙地的不断固定,土壤结构不断发育,土壤可蚀性不断降低,土壤风蚀可蚀性强弱表现为 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3)土壤可蚀性颗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结 皮、植被因子与植被类型及沙地固定阶段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沙区生态建设工程中,为了 减少土壤风蚀量,不仅要考虑物种的选择,还要促进人工生态系统的演替和恢复,从而有效降低土 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区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评价、防沙治沙工程的 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5.
We present high-resolution echelle spectroscopy of 20 stars in 16 systems catalogued as members of the TW Hydrae association, and 16 stars identified as possible new members. We have calibrated the range of coronal and chromospheric activity expected for such young stars as a function of spectral type by combining our observations with literature data for field and open cluster stars. We also compute space motions for TWA members and candidate members with proper motion measurements, using two techniques to estimate distances to stars lacking direct trigonometric parallax measurements. The mean space motion of the four TWA members with known parallaxes is  ( U , V , W : −10.0, −17.8, −4.6) km s−1  . 14 of the candidates have properties inconsistent with cluster membership; the remaining two are potential new members, although further observation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is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6.
姜杰  汪景琇 《天文学进展》2005,23(2):121-134
太阳发电机理论主要解释太阳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是太阳物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空间天气的预测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日震学的发展,该理论也得到了很大改进。从相关观测入手,综述了发电机理论需解释的观测事实,以及为发电机理论提供约束的太阳内部动力学结构;介绍了基本理论和近来的主流模型,并指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定义ZHR^*以每小时穿过1000平方公里天顶截面的,能在铝质表面打出直径不小于1厘米的弹坑的流星体数,作为流星群对航天安全威胁强度的定量标志,给出了从ZHR到ZHR^*的换算公式.用ZHR^*取代ZHR来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些强流星雨,发现1998年的贾可比尼(天龙座)流星雨对航天安全来说,是比公认的1999、2001、2002年3次狮子座流星暴强数倍的更强流星暴.  相似文献   
8.
9.
There is a long term dynamical heating of stellar populations with age observed in the age – velocity dispersion – relation (AVR). This effect allows a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r formation history SFR(t) from local kinematical data of main sequence stars. Using a self-consistent disk model for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disk, we find from the kinematics of the stars in the solar neighbourhood that the SFR shows a moderate star burst about 10 Gyr ago followed by a continuous decline to the present day valu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number of OB stars. The gravitational potential of the gas component and of the Dark Matter Halo is included and the effect of chemical enrichment, finite lifetime of the stars and mass loss of the stellar component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cale heights for main sequence stars together with the SFR i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constistently the IMF from the observed local luminosity function. The main new result is that the power law break in the present day mass function (PDMF) around 1 M is entirely due to evolutionary effects of the disk and does not appear in the IMF.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太阳22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米波射电频谱仪的观测结果。主要对1557个单个Spike的时间和频率分布作了统计分析,着重指出太阳快速精细结构的观测特征并定性地指出其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