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选取休耕试点区域之一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区域,将339户休耕户作为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休耕户对现行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并构建有序logit模型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88.5%的受访农户对休耕政策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的休耕农户比其他休耕农户对休耕的满意度高;家庭年收入越高、休耕补偿标准满意度越高、对休耕必要性认识程度越深的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越高;休耕宣传越到位,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在不同的补偿方式中,对货币补偿方式的满意度最高。研究休耕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完善我国休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休耕水稻田蓄水对土壤肥力影响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探讨水稻田休耕期间蓄水对休耕后土壤肥力之影响。选择两块水稻田区,在水稻收割后,将田区翻耕一次。一田区以人工连续灌溉,蓄存水量于田区;另一田区则为天然蓄水。在每一田区四边及中央处,以10cm为一层采取土样,取至60cm。再将每一层土样气干后,通过0.42mm筛网土样混合,分析田区同一层在不同时段与不同深度下之pH值、电导度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及钠离子之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休耕后水稻根系腐化,造成土壤有机质以及有效磷显著的增加。蓄水后天然蓄水田区有机质和有效磷分别增加51%及88%,连续蓄水田区分别增加13%和69%。而天然蓄水田区镁、钾、钠分别降低35%、24%和47%,连续蓄水田区分别降低29%、14%及41%。  相似文献   
3.
贵阳近郊水稻田释放甲烷显示出一个三阶段的日变化过程:早晨至正午前后,稻田甲烷的释放处于一个相对低落阶段:下午至晚上,释放过程逐渐加强,并可能出现一至两个释放高峰;此后甲烷的释放又进入逐渐减弱阶段。贵州水稻日甲烷的δ^13C值在-64.5‰--54.1‰范围内变动,平均占δ^13C值为-60.7‰,与美国和肯尼亚所报道的稻田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似。  相似文献   
4.
5.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展图  杨庆媛 《中国岩溶》2019,38(3):458-465
我国石漠化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时,发生在耕地上的石漠化面积却在增加。石漠化区的云南省和贵州省是我国休耕制度试点区域之一,但传统的石漠化治理缺乏休耕环节,耕地利用方式未能实现根本转型。基于休耕试点区域的实地调研,总结概括了云南省休耕试点工作的主要特点:(1)因地制宜整片推进;(2)签订休耕协议强化约束;(3)政府与农户联动落实休耕区域和面积;(4)休耕培肥方式元化化;(5)与农业结构调整对接;(6)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但云南休耕试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休耕区域的选择存在主观性;(2)配套资金缺口大;(3)休耕补助大幅减少造成群众心理落差;(4)休耕工作队伍建设薄弱。基于以上问题,建议:(1)建立休耕地诊断识别技术体系,明确休耕的规模和时序安排;(2)加强涉农项目和资金整合,增加配套资金投入,缓解基层财政压力;(3)建立动态的、反映土地市场价格的休耕补助机制,优化补助方式;(4)充实完善基层休耕组织机构,加强基层休耕工作队伍建设;(5)加快休耕监测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休耕制度运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尹珂  肖轶 《地理科学》2015,35(9):1123-1129
针对农户开发利用消落带耕地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影响,从意愿角度对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区247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② 生态休耕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生态休耕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对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受访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的需求意愿较强,构建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满足该地区农户的补偿诉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9.
杨庆媛  毕国华  陈展图  曾黎  杨人豪 《地理学报》2018,73(11):2250-2266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① 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② 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③ 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④ 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推广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缓解财政压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破解抛荒弃种问题,而轮作休耕的调查摸底工作需要依靠人力来完成,探索批量化的耕地分布图制作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内业出图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Python&Arcgis通过对字段属性值的指定查询语句获取各村地块范围并调整比例尺至当前合适范围的地块分布图批量化导出,实现了吴江区全区各村耕地地块分布图的批量化生成,与人工出图相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打包成Arcgis脚本工具以提高工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