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豪  张贵宾  徐备 《岩石学报》2021,37(7):2029-2050
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地区出露一套含暗色包体的花岗质岩体,位于双井片岩和房框子单元花岗质片麻岩接触带,该岩体对厘定古亚洲洋演化阶段、西伯利亚板块和阿穆尔板块最终碰撞缝合时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讨论了该岩体成因、岩浆源区以及研究区造山带地壳演化等问题。岩体中暗色包体和周边花岗岩大部分锆石记录了~285Ma和~270Ma两期年龄,少量锆石记录了~320Ma的较老年龄,表明该区域在晚石炭世就存在岩浆活动,并在~285Ma、~270Ma更为显著且岩浆活动具有幕式发生的特点,通过锆石的Ti温度计算得岩浆形成温度为~670℃。暗色包体相较周边花岗岩部分更富Al_2O_3(13.96%)、CaO(1.61%)、Na_2O(4.61%)以及Fe_2O_3(3.67%)、MgO(0.62%)、TiO_2(0.28%)、P_2O_5(0.08%)等,但贫K_2O(2.10%),但二者发育有一致的变形现象,具有相同的侵位时代(误差范围内一致)、相似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组成指示二者可能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此外,暗色包体样品中,Zr/Hf比值介于31.74~37.08之间(接近原始地幔的Zr/Hf比值36.25),黑云母有壳源和壳幔混合源两种成因类型,I_(Sr)值介于0.7039-0.7055之间,ε_(Nd)(t)值介于-7.30~-5.87之间,锆石的ε_(Hf)(t)介于-3.58~6.72之间等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暗色包体的母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以上特征显示岩体为壳幔混合源岩浆经历不同演化阶段后的产物。岩体中锆石Eu/Eu~*与地壳厚度的拟合结果显示研究区在 ca.290~270Ma 地壳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减薄过程(ca.50~35km),为区域存在地幔物质上涌提供了动力学证据。结合前人资料,本次研究的含暗色包体的花岗质岩体属于大石寨期,其母岩浆的形成、侵位时代,以及壳幔混合源等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地约束了该区大石寨期岩浆活动的发育时间及过程,为研究西拉木伦缝合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清晰地指示出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末期并不处于大洋俯冲阶段,而是造山后的伸展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尔乐  朱兆才 《地震》1996,16(2):190-196
根据大连双井测汞震例,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就汞测量预测地震进行了定理化研究,给出适宜本地区的经验预测公式,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新疆哈密双井子地区早石炭世火山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井子地区位于星星峡--卡瓦布拉克地块、古生代岛弧东段北侧活动大陆边缘,分布着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及其凝灰岩,与金矿成矿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着重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安山岩、流纹岩及其凝灰岩为高硅富或钠贫吕钙碱-钙性火山财系列,岩浆泊区来自中下地壳;玄武岩则为富钙碱性正常基性类型火山岩系列,岩浆源区来自下地壳,  相似文献   
4.
该文是在苏北盆地昌荣区块实施三维地震采集之前,对影响采集资料的一些因素所做试验的分析.选择工区内有代表性的两个试验点,利用双井微测井方法进行表层结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区近地表为两层结构,确定了虚反射界面的深度;干扰波的调查分析为检波器的组合方式提供了依据;利用双井微测井的分析结果,对比不同井深、药量和组合井的试验,给出了适合工作区的激发参数,为野外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双井路滑坡勘查资料分析基础上,从双井路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气象因素及遭受的人为因素特点,介绍了滑坡(地质灾害)体的地质结构,形成原因。认为该滑坡所在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是滑坡形成的背景条件,乡镇居民建房大规模切坡是导致该滑坡发生的人为因素,长时间集中性暴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并依据该滑坡的危险性大,提出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与修建地表截、排水系统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调整井作为在原有井网基础上补充的一些零散井或成批成排的加密井,对于老油田挖潜、改善注采井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海上油气开发平台设计面积有限,其中给井槽专用的区域面积也随之有限,最终导致井槽数量有限。一些后续的调整井经常遇到无剩余井槽可用的情况。S平台便存在这种问题,其中一个大尺寸井槽原先所钻老井,采用全井段封固固井,水泥返高至井口附近,再利用过程中需要先进行老井弃井,需要对φ3397和2245 mm双层套管切割、起出处理。以此为例,介绍了大尺寸井槽的弃井再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认为丰宁满族自治县双井子南西一带的晚侏罗世张家口期火山-侵入活动、同熔型岩浆作用、火山通道及火山断裂与银、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在整体的火山-侵入活动过程中,先期的火山活动可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后期的岩浆侵入作用封闭性好,热量充足,可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叠加富集成矿。同熔型岩浆作用形成的石英正长斑岩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岩石中Ag、Pb、Zn等成矿元素的丰度值普遍较高,约为世界同类岩石平均值的4~10倍,呈强富集状态。火山通道深达上地幔,有利于岩浆向上运移及深部含矿热液的上升环流,是良好的导岩导矿构造。火山周边断裂规模相对较大,其内多形成构造角砾岩带,是成矿物质沉淀、富集的理想场所和最有利的容矿构造。放射状断裂是沟通火山通道和火山周边断裂并使含矿热液从火山通道向火山周边断裂运移的重要渠道,起到配矿构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翟媛媛 《地质与勘探》2016,52(3):438-450
内蒙古双井子金矿为赋存于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系地层中的层控型金矿床,其直接赋矿围岩为白云鄂博群中的比鲁特组碳质板岩/碳质千枚状板岩和褐铁矿化的石英岩。这种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系中广泛存在多期次与金矿化相关的石英脉。本文划分这些与金矿化相关的石英脉体的期次,应用冷热台和原位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技术,探讨双井子层控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结果表明,根据石英脉体野外穿插关系可将其划分为两个期次:第Ⅰ期是产于比鲁特组碳质板岩中的顺层石英脉,第Ⅱ期石英脉产于比鲁特组褐铁矿化的石英岩中,部分为切过第Ⅰ期碳质板岩顺层石英脉的石英细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80℃~280℃,盐度集中在4.0 wt%Na Clequiv~15.0wt%Na Clequiv,流体的密度范围0.76 g/cm~3~0.98 g/cm~3,推测双井子金矿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层控型热液矿床。激光Raman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双井子矿区成矿流体属于CO_2-CH_4-SO_2-H_2O-NaCl体系。两期流体均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及弱还原性的特征,且成分复杂,第Ⅰ期可能为深源岩浆与浅部壳体岩层相互反应而产生的混源流体,使地层中成矿组分发生弱富集;第Ⅱ期为主成矿期,其流体很有可能是区内混合了地表水的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林西县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林西地区双井片岩北缘混合岩中的浅色体和暗色体锆石在阴极发光下均可观察到再生长边.浅色体中锆石的自形和生长环带显示其岩浆结晶锆石特征.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其核部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70.2 Ma±1.4 Ma,边部年龄在250 Ma±3 Ma~266 Ma±3 Ma之间.暗色体中存在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且显示不同程度的重结晶.碎屑锆石中除一颗锆石核部给出了3 377 Ma±7 Ma的207Pb/206Pb年龄外,其余变化于2 190 Ma±8 Ma~1 804 Ma±25 Ma;岩浆锆石核部和边部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2.6 Ma±2.2 Ma和248.3 Ma±3.4 Ma;发生明显重结晶作用的锆石拟合的不一致线与谐和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 112 Ma±350 Ma和256 Ma±17 Ma,与碎屑锆石和岩浆锆石的年龄分别对应.推测双井地区可能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在270.2 Ma±1.4 Ma发生岩浆活动,导致结晶基底的重熔以及混合岩化,随着岩浆的上升,温度和压力都不断降低,重熔的暗色体中在262.6 Ma±2.2 Ma结晶大量的锆石,由于岩浆的持续活动,这些先期结晶的锆石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熔蚀并重结晶.暗色体被岩浆注入以后共同经历了一次热事件改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双井地区混合岩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