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6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积水深度下若尔盖高原木里薹草(Carex muliensis)叶片的生理生态特征,于2016年4月23日,在若尔盖县喀哈尔乔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将生长着木里薹草的原状土柱移栽至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验场的木箱内,使木里薹草继续生长;设置3种模拟积水深度,分别为20 cm、10 cm和0 cm(无积水),于2019年6月30日、7月16日和8月1日,测定各积水深度下木里薹草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长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3个观测日的木里薹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都显著减小(n=5,p0.05),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大(n=5,p0.05);积水深度变化对木里薹草叶片的最小荧光产量、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无显著影响;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木里薹草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和电子传递量子效率也减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增大;随着积水变浅至无积水,木里薹草的株高变矮,叶长变短。  相似文献   
2.
于1989年1月—1989年8月采用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方法进行了伪矮海链藻细胞分裂、叶绿素α含量和活体荧光特性与光、营养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活体荧光、叶绿素α均呈现光照期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黑暗期的增长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荧光增强比则在光照期开始后或黑暗期结束时出现最高值;光强和营养盐不仅影响各指标日变化的幅度,而且还可改变荧光增强比峰值出现时间。因此,在研究细胞分裂、叶绿素α和荧光特性的昼夜节律时,必须考虑光和营养盐这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5年9月中日合作南黄海现场观测资料,对南黄海生物-光学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南黄海现场多光谱反射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解反射比协方差矩阵的特征问题;解出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求出主因子,然后建立叶绿素α对主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算法进行回报和预报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精度,同时也显示出天气条件对估算精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1992~1993年,在对廉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中,首次对该海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获得叶绿素a的春季平均值为1.00mg·m-3,秋季为0.29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301.5mg·m-2·d-1。文章对调查区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北方沿海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1989年11月在青岛即墨岙山养殖基地所做的海水叶绿素σ浓度遥感测量的基础实验。该实验获得了高浓度叶绿素α含量的海水反射光谱。该反射光谱的特征波段为:波谷在485nm;波峰在450nm 和535nm;“节点”在572nm.根据该实验数据选取了叶绿素α浓度两种双波段估算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的精度都在50%以上,且双波段反射率的差值法优于双波段反射率比值法.  相似文献   
6.
1980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组织十多个部门、几十个单位在津渤地区进行第二阶段环境污染航空遥感联合试验第二航次试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加了在渤海湾海河、蓟运河口的海上试验。这次试验,空中由双水獺512飞机装载RMK相机进行彩色红外摄影,航高3800米。航速240公里/小时,摄影比例尺1:25000,相幅面积230毫米×230亳米,飞行航线示于图1。海上由“津塘护1号”、“交津研1号”、“海调105号”、“金星”轮等4条船只进行同步观测、取样。  相似文献   
7.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8.
春季东海不同水域的表层叶绿素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94年春季在东海及台湾海峡首次获得的表层水中绿素含量大面走航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温盐分布及以往的有关东海及台湾海峡的海流和上升流的结论,分析了春季东海表层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水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分布与水文结构关系密切。叶绿素含量值随不同海流流域而变,但在各海流流域内基本不变,黑潮表层水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其次是台湾暖流表层水,长江冲淡水与江浙沿岸流域的叶绿素含量较高;黑潮西侧弱流剧  相似文献   
9.
春季东海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北伟  王荣 《海洋与湖沼》1996,27(5):487-492
依据“科学一号”调查船1994年4月在东海10个断面上所进行的表层水连续走航观测资料,研究东海表层水叶绿素α含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绿素α含量在陆架区高,在外海低;测区南部海域的含量一般高于北部海域。叶绿素α含量的分布形态变化很大,在某些外海深水区,叶绿素α含量连续百科公里没有显著变化,变化幅度小于0.2mg‘m^3;而在某些近海浅水区,叶绿素α含量在不到1公里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2次围隔生态系实验中获得的叶绿素a资料,分析了在富磷围隔实验中不同粒径叶绿素a的变化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油污染对叶绿素a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meso中,10月份Chl-a的含量每天以10-16μg/L的速度呈指数生长,最高达到74.89μg/L,大于20μm的大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5月份Chl-a含量在加磷后增长的速度每天为3-8μg/L,较10月份慢,2-20μm和GF/F-2μm的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