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主办的多学科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有关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工程)以及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3.
张喆  胡志丁 《地理研究》2022,41(11):3051-3068
2021年2月缅甸军方再度接管国家政权后,其国内民主化改革进程戛然而止,再次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已有学者大多从政治、经济等单一性要素,或从多行为体间利益斗争的视角入手,缺乏多要素、多主体、多时空维度的综合分析视角对民主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和未来前景的研究。随着地缘环境研究日益体现出跨尺度耦合、多元地缘体博弈和跨领域间互动等分析理念,本文将国别地缘环境分析理解为一个视角,构建其解读民主化改革的一般思路和框架;以缅甸为例,探讨不同时期缅甸地缘环境的情景特征及其对民主化改革进程的影响并预测其未来态势。研究得出:① 国别地缘环境视角可以被界定为跨尺度耦合下国内外多元地缘体利用跨领域间互动进行综合作用的情景分析。② 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缅甸地缘环境从内乱外压、外压内稳到外稳内乱的演变,其民主化改革进程依次经历民主开启、转型过渡期、民主转型、民主巩固和民主倒退。③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未来走向极为可能是在军方控制下民选政府与军方合作推进的适度改革。解析缅甸民主化改革进程不仅有利于帮助中国理解缅甸的政局变化进而构建和谐稳定的中缅关系,同时也能推动地缘环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促进学术界对“应该推行怎样的民主化进程”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4)作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解决共同关注的海洋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相关问题提供了综合性的目标框架。2016年以来,全球SDG 14评估指标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在实施SDG 14具体指标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采用联合国SDG 14指标框架评估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存在现实差距和局限;另一方面,中国SDG 14国别自愿评估指标体系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因此,结合国际及国内发展趋势与需求,需要尽快完善本土化的SDG 14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提升海洋综合治理体系与能力,同时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相关多目标、指标的协同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国别地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别地理研究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学术工具,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正前所未有地对国别地理研究产生了重大需求。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时代进步、国家战略与学科发展对国别地理研究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以地理要素为核心主题的国别地理研究、以地理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国别地理研究、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国别地理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别地理研究和中外地理对比研究;指出了未来中国国别地理研究应突出“四化”,即细化国别地理研究对象,深化国别地理研究问题,强化国别地理研究工作,转化国别地理研究成果。期待本文能为激发地理学国别地理研究的热情、推动我国国别地理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气象学报》1930,6(5):133-137
大气包围地球之外,厚至二百哩以上,混然一体,无所谓国别,一隅之变,影响四播,故欲为精审之研究,准确之预报,必须集全世界各气象台之全力,定一共通之准则,总汇观测,方克奏效,此国际气象会议之所以不容缓也。气象之於人生,息息相通,关系至切,但具通识,类能明  相似文献   
7.
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地位显著,研究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机理,对亚欧大陆复杂巨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全球土地覆盖遥感数据和实地考察,对自苏联解体及蒙古私有化以来的1992—2019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92—2019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土地转换面积为361954 km2,主要表现为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耕地面积迅速扩张。② 中国部分的林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2000年后东北平原北部林地增加显著,灌丛与草地、裸地分别净减少13325 km2、16632km2;蒙古国部分的林地、灌丛与草地均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而裸地面积先增后减,苏赫巴托尔省、肯特省、东戈壁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四省交界地带裸地增加明显;俄罗斯部分的林地持续下降,共减少46742 km2,耕地面积增加8478 km2,贝加尔湖周边裸地增加41417 km2;俄蒙边境、色楞格河流域以及中蒙俄铁路沿线地区存在沙漠化风险。③ 人口、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政策等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人口密度对转为林地的土地影响最大,其解释力q值为0.2597,GDP总量对转为建设用地、裸地、耕地的影响最大,其解释力q值分别为0.9094、0.2234、0.5518。就三国而言,中国部分主要受人口和经济因素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而蒙古国部分则受私有化后超载过牧及开垦耕地的影响,俄罗斯部分主要是砍伐林地和开垦耕地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主办的多学科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有关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工程)以及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1来稿要求(1)来稿必须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叶帅  胡志丁  葛岳静  黄宇  胡伟 《地理研究》2021,40(9):2591-2605
地缘环境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世界地理研究的现实需求及国内地缘政治学复兴的创新转型。当前地缘环境研究聚焦在普遍属性分析的规范化指导层面,空间异质性的客观存在要求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和解析。论文基于地缘战略实践的空间视角,尝试划分出单一战略型、战略交汇型及永久中立国型3种类属的国别地缘环境,构建了以国家危机事件为问题导向的战略交汇型国别地缘环境解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社会经济文化,乌克兰都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异,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② 因果关联作用下,共同的斯拉夫历史渊源导致乌克兰在社会文化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较高。主观建构作用下,出于对乌克兰特殊的战略位置及优越资源条件的觊觎,俄罗斯和欧美都在积极建构与乌克兰的地缘关系,但这种基于国别利益而主观建构的关系波动较为剧烈。同时,双边互构的地缘关系维系时间明显长于单边建构的。③ 俄罗斯、欧美和乌克兰之间不仅形成了空间和物质上的显性结构,还有隐性的主观理念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的过程结构。显著分异的地理环境、高度依赖的地缘关系及主体间的地缘结构综合作用下的乌克兰,国家危机事件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深化对地缘战略交汇区国别地缘环境的研究对处理周边地缘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凤宝 《安徽地质》2010,20(2):150-152
地勘单位依靠其地质勘查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到境外开疆拓土,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部分单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还有更多的单位要"走出去",现实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从操作层面研究"走出去"的具体实务。本文主要针对地勘单位实际,分析总结了地勘单位"走出去"应练好哪些内功,争取哪些支持,提出了"走出去"的国别选择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