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8篇
  免费   1210篇
  国内免费   1132篇
测绘学   579篇
大气科学   433篇
地球物理   760篇
地质学   4905篇
海洋学   100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40篇
自然地理   2138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429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503篇
  2010年   477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59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在勘探设计评估中因素集、评价集的具体意义及具体的评估过程。最后指出了模糊综合评判在勘探设计评估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湘西北地区铅锌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湘西北地区以盛产层控型低温热卤水铅锌矿床著称。矿床赋存于早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相、台前斜坡相和局限台地相控制的碳酸盐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且具多层性,局部可切层,少数呈脉状。其产出受岩石的原生孔隙和容矿层内构造如虚脱—滑动空间、破碎带及裂隙系统等多因素控制。深大断裂带为主要导矿构造。容矿层不是矿源层,铅锌矿不存在同生沉积特征或痕迹。铅同位素年龄晚于赋矿地层年龄。矿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建造以下的一大套碎屑岩建造,部分来自深部和造山带。矿床无围岩蚀变则无铅锌矿化,矿化富集强度与多类型围岩蚀变强度及层内构造空间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划分出的4个找矿远景区内,许多低工作程度区和找矿空白区里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可望找到新的矿床。  相似文献   
4.
5.
试论张家界柱峰砂岩地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长明  柳明华 《热带地理》1991,11(4):369-377
  相似文献   
6.
刁承泰 《地理研究》1991,10(1):95-102
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貌环境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认为地貌过程不仅影响了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而且是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和发展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四川省几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丘陵城市和平原城市道路系统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简述了斜坡演化过程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然后阐明了滑坡的空间分布、活动周期及活动规模与构造因素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构造因素是滑坡产生的基础,对滑坡分布具宏观控制作用,并与滑坡的活动周期和活动规模密切相关,是滑坡研究及其灾害预测、预防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1m望远镜夜间观测情况,并对夜间观测时段(有效观测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其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能见度预报方法-综合分析法,极大地提高了能见度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and its increase by several tim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were analysed in this work. The inorganic N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mainly comes from gaseous loss of fertilizer N, N resulting from the increases of population and livestock, and from high temperature combustions of fossil fuels. N from precipitation is the first N sour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water and the only direct cause of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its mouth. The lost N in gaseous form and from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s fertilizer comprised about 60% of annual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nd wer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high content of inorganic 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The fate of the N in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N sourc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catchment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