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1篇
  免费   1169篇
  国内免费   1111篇
测绘学   573篇
大气科学   1297篇
地球物理   1063篇
地质学   2322篇
海洋学   1260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248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326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65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衡剖面的制作流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平衡剖面技术是地质思维和计算机技术的结晶,使对断层构造的研究提高到定量阶段,其依据是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地层长度和面积(2D)或体积(3D)是均衡的。在此原理基础上利用数学手段对盆地的构造发育史进行正演和反演模拟,直观地再现地下构造的原始几何形态,迅速提供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方案,并对解释结果进行检验(不平衡的剖面其解释一般有问题),为深刻认识构造发育史、分析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提供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结果也为盆地模拟、油藏模拟、定量计算构造伸缩量等地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为分光光度仪PSP0的使用而开发的控制和处理专用软件,PSP0RUN。此项工作是PSP0研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首先对PSP0RUN的集成环境和任务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然后对PSP0的控制和采样程序以及软件的文件和数据结构做进一步的介绍。实际应用表明,该软件设计合理,运行可靠,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SP0的研制效率。  相似文献   
5.
6.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徐家岩  Zalu.  VT 《时间频率学报》1997,20(6):66-70
初步分析了PHA I在伊尔库茨克近14个月中观测的822组星的精度。PHA I创造了它历史上最多的观测星组数和最高的观测精度。1996年在俄罗斯地球自转参数系统中获取15%的权重,约为该系统平均仪器权重的3倍多。  相似文献   
9.
10.
Vertical profiles of chl-a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nd eddy area of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studied using data from a cruis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ebruary to March, 1997 and a cruise in July, 199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a vertical distribution closely related to in situ hydrological and nutrient conditions. Chla-a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0.22 to 0.35 mg/m3 and 0.93–1.09 mg/m3 in the eddy area and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respectively. In both areas, chl-a concentrations in deep layer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hallow layers, but was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In summer, when a thermocline existed in the water column, highest chl-a concentrations appeared at the base of the thermocline layers in both areas. In the eddy area, chl-a concentration maximized at 31.743 mg/m3, and averaged 1.143 mg/m3 below 30 m depth. In the middl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the highest chl-a concentration was 2.120 mg/m3, the average was 1.168 mg/m3.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reached 1418.76 mgC/(m2·d) in summer and 1360.69 mgC/(m2·d) in winter. In the eddy area,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was 787.50 mgC/(m2·d) in summer and 159.04 mgC/(m2·d) in winter. Vertical carbon sinking rate from the deep layer to the bottom in both area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ontribution NO. 4183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ject No. 49636210 supported by NS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