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浅析宁芜北段铜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8,32(4):263-270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铜矿床基本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前提下,对该区寻找铜矿的前景提出了看法,指出宁芜北段今后寻找铜矿应侧重斑岩型铜矿,提出了皇姑山等地区可作为今后寻找铜矿的重点地段及今后找矿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北段阜平幔枝构造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平幔枝构造北东倾伏端,是轴部乌龙沟-上黄旗韧脆性剪切带与外围主拆离滑脱带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控矿有利,矿床类型多样.笔者以上明峪主拆离滑脱带型金矿、镰巴岭上盘盖层裂隙型铜铅锌矿和支家地上叠断陷盆地中次火山岩裂隙型银矿为例,讨论了幔枝构造外围主拆离滑脱带、上盘盖层密集裂隙带和上叠断陷盆地次火山岩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归纳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阜平幔枝构造北东倾伏端,是轴部乌龙沟-上黄旗韧脆性剪切带与外围主拆离滑脱带的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控矿有利,矿床类型多样.笔者以上明峪主拆离滑脱带型金矿、镰巴岭上盘盖层裂隙型铜铅锌矿和支家地上叠断陷盆地中次火山岩裂隙型银矿为例,讨论了幔枝构造外围主拆离滑脱带、上盘盖层密集裂隙带和上叠断陷盆地次火山岩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归纳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3,27(1):12-18
以大平山铜矿、天台山黄铁矿矿为例,阐述了该区的矿区、矿床地质及火山机构特征,并从成矿时间、空间及成因三个方面论述了矿床成矿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詹雅婷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87-1094
为了研究宁芜北段火山岩盆的矿产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本文以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数据及Pleiades1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目视解译法和多种遥感图像增强技术,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遥感影像解译,提取了与预测矿种密切相关的线、环、色、带、块遥感五要素。通过分析遥感五要素矿产地质特征与矿产点分布关系表明,研究区内的铁铜硫金矿床及星罗棋布的矿点大部分位于构造岩浆成矿亚带中,受区内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及其它断裂纵横交叉形成的断裂网格及火山机构控制,大多分布在数条断裂带交汇位置,另有一些分布在断裂带与环形构造的交汇处附近。基于主要的矿点受区内断裂网格及火山机构控制,遥感图像的综合地质信息特征与找矿目标紧密相联,说明了基于遥感图像的综合信息可以作为找矿预测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文中探讨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在宁芜盆地中段火山岩型铜矿预测中的应用。首先,结合研究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提取地质体、构造、围岩蚀变三大类证据因子;其次,分析各证据因子与铜矿点之间的空间关系,认为姑山旋回、娘娘山旋回火山机构控制了本区火山岩型铜矿的空间分布,根据计算结果,选取与火山岩型铜矿密切相关的龙王山组、姑山组地层,姑山旋回粗面斑岩、娘娘山旋回二长斑岩、NW向构造1.5 km缓冲区、NE向构造1.3 km缓冲区、EW向构造4.5 km缓冲区、硅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等作为模型自变量;最后采用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成矿概率计算,并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圈定四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P1、P2、P3、P4,其中P1、P2、P3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娘娘山和姑山火山机构控制,P4为东西向分布,主要受龙王山火山机构控制,在这些预测区中,均存在已发现的铜矿体,说明预测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北段西部新巴尔虎右旗地区新厘定出非正式填图单元——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其岩石组合为灰黑色、深绿灰色、紫褐色玄武岩以及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等。锆石SHRIMP U Pb定年法测得其年龄数据为(1467±31) Ma,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哈日陶勒盖玄武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中Sr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稀土元素含量总体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略具有铕负异常。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的厘定说明,大兴安岭地区存在晚侏罗世基性火山岩浆活动事件。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与上侏罗统伊列克得组原始定义相符,二者实则为同物异名,建议恢复上侏罗统伊列克得组。这一认识对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及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大兴安岭北段图里河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给予制约。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地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157±1Ma)。该组火山岩具有高硅(Si O2=69.09%~75.92%)、富碱(K2O+Na2O=8.04%~9.23%),贫镁、铁、钙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形式,(La/Yb)N=5.85~13.53,无铕异常或具有较弱的铕负异常;火山岩样品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Mg#值为12.14~31.01,平均值22,Nb/Ta值(6.67~27.17,平均值12.23),Rb/Sr值(0.35~3.63,平均值1.58),显示火山岩岩浆源区为下地壳。依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造山后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战备村地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得战备村花岗岩体侵位年龄为121.0±0.8 Ma,其周围出露的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喷发年龄为136.9±1.3 Ma,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上,二者均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高SiO_2,富K_2O、Na_2O,低Mg、Ti,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HREE,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_N=11~23.2),具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0.35~0.82),二者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新林战备村地区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火成岩产出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闭合造山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宁芜陶村磁铁矿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村磁铁矿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矿床地质特征及岩浆构造背景与Kiruna型磷灰石-铁氧化物矿床相似。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氢氧硫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成矿作用。陶村主要矿石类型为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脉状矿石形成稍晚。通过包裹体显微测温获得:磷灰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10~390℃,盐度集中在15%~23%NaCl_(eqv);石英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330~390℃,盐度主要集中在9%~13%NaCl_(eqv),此外还存在部分高盐度原生包裹体。石英的δD为-96‰~-54‰,δ~(18)O_(H2O)除了一个为8.3‰,其余为1.9‰~4.0‰,指示原始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有地表水加入。黄铁矿δ~(34)S为4.8‰~9.3‰,平均值为7.4‰,综合中段地区硫同位素资料,认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三叠纪膏盐层与岩浆硫的混合。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陶村成矿作用过程可概括为:岩浆出溶形成的高温含矿气液同化三叠纪膏盐层,带入SO_4~(2-)、Cl~-、Na~+等矿化剂;这种高温气液在岩体内以钠质交代形式富集Fe后,于岩体上部形成浸染状磁铁矿,岩体顶部和边部断裂部位形成(网)脉状磁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