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媛  孙卫  盛军  时建超  刘艳妮  赵婷 《地质论评》2016,62(1):103-110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中生界侏罗系西山窑组储层具有典型的异常低压油藏特征,晚白垩末期储层达到最大埋深,此时下部芦草沟组烃源岩演化程度达到最大,随着油气持续向储层充注,此时地层压力达到最大,可达30.33~50.74MPa。本文从引起油藏异常低压的主要因素入手,定量分析了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地层温度降低、成岩作用中的"耗水作用"以及矿物蚀变引起的自生体积缩小等因素对地层压力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层压力降低,其中溶蚀作用中矿物蚀变所形成的"耗水作用",使地层压力下降24.4%~37.1%,是造成储层异常低压的首要因素,同时矿物蚀变导致自身体积缩小并导致储层压力下降16.5%~24.8%,地层温度降低和构造运动对储层压力降低影响相对较弱,降低幅度分别为7.9%~8.6%和4.8%~8.1%。以上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地层压力下降17.45~37.85MPa,最终形成现今异常低压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负压)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金博  刘震  张荣新  郭锋 《地球学报》2004,25(3):351-356
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愈显密切,而异常压力不仅仅是指异常高压,国内外在发现许多异常高压油气藏的同时,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异常低压油气藏,而且异常低压在世界许多盆地中均有分布。因此,深入研究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同样重要和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异常低压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详细分析了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地层剥蚀卸载后的弹性回返(反弹)作用、流体的供排不平衡、轻烃的扩散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渗透作用和温度变化等;最后论述了异常低压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预测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异常低压背景下致密砂岩的类型与分布规律,讨论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致密储集层物性的综合影响,应用异常低压力背景下的成岩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了沙三段的成岩阶段,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预测了异常低压背景下沙三中亚段的各种致密储集层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常规储集层(孔隙度φ≥1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埋藏较浅的欢曙斜坡带;低致密储集层(6.0%≤φ10%)和高致密储集层(2.0%≤φ6.0%)主要分布在埋藏较深的凹陷区。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0.005-0.008MPa/m,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此外,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地区地层压力系统演化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盆地不同演化时期的水流系统及其油气运聚特征,从而使得十屋断陷具有石油成藏早且主要分布于断陷边缘、天然气成藏晚且主要分布于断陷中央的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5.
惠民凹陷普遍存在异常低压现象,低压发育层段为沙河街组二段、三段,且集中分布在中央隆起带周边。前人对异常低压成因研究尚存在于定性描述阶段,应用295口井试油实测地层压力数据,分析了惠民凹陷地层压力纵向、平面分布特征;从引起异常低压主要因素入手,定量分析了抬升地层剥蚀、地层温度降低、蚀变耗水作用、蚀变矿物体积变化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层剥蚀孔隙反弹引起地层压力降低0516 MPa;地温下降造成地层压力降低202~373 MPa;蚀变耗水引起地层压力降低864 MPa;蚀变矿物体积变化使得地层压力降低436 MPa;成藏期烃类充注,地层压力增加量小于32 MPa。以上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央隆起带压力演化呈现降压-增压-降压的旋回性,并最终形成现今压力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砂岩中发育低压-异常低压,泥岩中发育超压。文中考虑低压对砂岩成岩作用的促进作用和超压对泥岩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建立了适合于异常压力背景下的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该区的成岩演化史,预测了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结果表明,在断陷期,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断裂活动强烈,大地热流高,成岩演化快;在裂后期,构造活动弱,大地热流低,成岩演化慢。目前,在深凹陷区沙河街组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在斜坡带沙河街组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A期,发育常规储层。  相似文献   
7.
临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异常低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地层低压明显,与邻近凹陷特征明显不同。根据临南洼陷沙三段37口探井、99个地层压力实测数据,结合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分析低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低压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央隆起带之上的临盘及商河地区,在洼陷西部和西南部边缘也有发育,压力因数为0.82~0.95。异常低压主要与地层剥蚀卸载、地层降温及断层控制作用有关。地层剥蚀卸载引起压力下降幅度为1.00~8.43 MPa,是形成异常低压的主要因素;地层降温引起压力下降幅度为0.50~3.00 MPa。研究区临商断裂带、夏口断裂带主体断层及洼陷西南部边缘断层的封闭性较好,低压区域被保存;临商断裂带西侧部分断层封闭性较差,局部低压区域被破坏。该研究结果为临南洼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十屋断陷深层储层有效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成因的次生孔隙,孔隙度可达到20%左右,这是形成优质储层的主要原因。深层储层普遍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实测地层压力系数多介于0.6~1.0之间。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异常低压与次生孔隙之间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和成因联系,深层异常低压的形成与该区登娄库组(K1d)末期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在此过程中地层温度降低,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度增大,溶解作用增强,从而形成次生孔隙。抬升和剥蚀作用越强烈区域,溶蚀作用也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马德文  邱楠生  许威 《地质科学》2011,46(4):1055-1067
利用SRK状态方程定量研究了温度下降和天然气散失对地层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不仅可以定量分析温度降低对地层压力的影响,而且可以定量研究气藏的散失量及其对地层压力的影响.早白垩世末( 100 Ma)至今,地层温度下降了约60℃,导致地层压力下降约22%;天然气散失约17%~24%,导致地层压力下降约2...  相似文献   
10.
张一果  孙卫  马永平 《地下水》2013,(3):237-238,25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透致密砂岩气储层,以异常低压和低压为主,少见高压,是目前中国探明储量最大的低压气田。在认识异常地层压力和苏里格气田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苏里格气田异常低压的形成原因,认为地层的抬升剥蚀作用造成的孔隙体积增大和温度降低是形成异常低压的主导因素。天然气的散失作用也对降压过程也有较大的贡献,但只是侧向的散失,储层致密也是出现异常低压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